时间:2023-04-12 15:22:00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实现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变革。因此,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教育核心,构建自主、实用、发展、创新的新的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无疑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
建立一个融知识、思维、能力为一体的自主、实用、发展、创新的教学模式,无疑是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作为塑造着民族未来形象的高师教师,应以其卓越的思维品质,极其深刻和内在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发展。
一、自主——高等教育的特征
1.自主的课程设置。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课程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突破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形成的大一统课堂结构体系,尝试建构与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相适应的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学校自主选择,合理安排。我们的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不断生成发展的系统。
2.自主的教材编选。在具体的教材使用上,教师具有决定权,同一门课教师使用的教材往往不同,教材使用中的细节问题和教材的补充内容完全由教师自己掌握。自主选用教材,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发挥其自身优势及创造性的广阔空间。
3.自主的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课堂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一个居高I下的权威者。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自主精神可以孕育出创新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实用——师范教育的核心
工业革命开创了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现实的先河,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工业生产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一直不够。很长一段时间恰恰忽视了办学的最基本目标——准备就业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使得一部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出现了课程设置、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和现有教学条件严重脱节的现象。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中学教师,面对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师范性,突出创新性,加强应用性,增强时代性。
师范性不仅仅是通过开设几门相关的教育理论课程,有相关的教法教师或教育理论教师的工作来体现,师范性应体现在高师院校中文系的每门课程上仍至每堂课上。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激励、唤起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让学生感受教师的魅力,初步体验教师的特质,这是一名师范生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基础。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1教学内容的选择以面向生活为宗旨。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材的编辑使用,应集中体现以生活为宗旨的特点。“面向生活实际的课程价值取向,强调让学生体验过程,习得某种经验、经历和体验,这是一种凸显获得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这是基于教育是建构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实现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一种活动认识”uJ。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理论与生活相脱节的现状。
2教学活动的安排应以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的。课堂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以讲解为主,应注重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废止填鸭式;提倡民主讨论式教学,废止一言堂、满堂灌;提倡大思路教学,废止细嚼慢咽;提倡引导式教育,废止管家是教育。突出师范教育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形成知识与能力互动,理论与实践互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技能训练以实际运用为手段,加强实践的有效性,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直接为教学活动提供可供解决各种问题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的运用方法和相关策略,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知识,从而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应用能力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发展——高师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是学生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因此,建立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观,迫在眉睫。我们认为,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学生的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地发展;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应不断地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以发展的眼光制定教学计划,把学生从大学到毕业参加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并要求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乃至学生的整个人生做准备,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人。
1.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高等师范教育要在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个体文化、生活态度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既有知识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要在充分注重学成差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
2.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促使学生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特别是使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掌握与运用规范的语言,逐步地由口头语过渡到书面语,并由掌握的书面语提高已有的口语质量,使语言积累内化为语言能力。
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运用规范语言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4.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既有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收集处理信息、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5.拓宽学习的渠道,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以外的“习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促使学生将学得与习得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在各种学习渠道中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四、创造——高师教育内在发展的根本
创造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创造素质。因此创造教育也是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创新教育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关键还在于高校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创新教育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层次性原则:是指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具体说来教师应从下面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第二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三,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第四要注意发现有特殊才能和特长的学生,并重点指导,促其成才。
2.开放性原则:教学系统开放,容易使学生思维活跃,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放;管理思想、过程方法要开放让学生自主管理,体验处于主体地位的乐趣。这样自然就有了创新的萌芽。
3.示范性原则:这是指教师要以自己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和带动学生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
总之,课堂是创造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不仅是大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大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园地。创造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让学生经常受到新的刺激,思考新问题并发出创造的火花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指出的。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进。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发展、创新,由知识的必然王国奔向理想的自由王国。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