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小组创新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既向自己负责,又向小组负责,逐渐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从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出发,以培养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在现代学习理论和现代课堂教学结构理论指导下,探索一种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相结合的新的教学形式,非常。
一、小组创新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共事,养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精神,不能只会孤军奋战,还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经得起成功、经得起失败、经得起风险的考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因此,与他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一项重要的生存能力。
小组创新教学是以小组成员问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形式,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与学生联合起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互相合作,变单一的个体竞争为多元化的集体竞争并参与到集体竞争之中,为集体和小组的学习成果及荣誉努力。而这种联合的实质是通过学习活动为中介的,联合中既有分工,又有核心人物,真正的集体便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形成了。学生既向自己负责,又向小组负责,逐渐培养起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其教学结构模式见图1。
小组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有:(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提出者为瑞士的皮亚杰,科尔伯格、斯腾伯格等人进行了发展。随着计算机应用教学上的Et益普及,它已经成为一种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并成为目前西方极为流行的学习理论流派。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2)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学生与教师作为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教与学的联系就显得十分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学生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实施策略与基本操作
小组创新教学是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构建的,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种小组教学形式。笔者从合理分组、改革教学方法、课前精心设计人手,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小组创新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以探寻一条以教学形式促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路。
(一)合理分组,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小组创新教学,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关键。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性别差异等情况,并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可能对全班同学进行合理分组。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根据不同的课时特点和内容采取相应的分组方法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课的教学效果。在体育课教学中,一般可以根据性别、体能、技术、兴趣等因素来进行分组(见图2)
1.根据性别分组。性别分组是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和心理差别进行的一种分组,这既考虑到学生性别间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又考虑到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如中学生选修内容教学中,男生选择武术、足球等;女生选择健美操、舞蹈等可进行性别分组教学。这种分组形式适合于教师数量和场地器材不足的学校,适用于高初中、小学高年级的教学。
2.根据体能分组。体能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按体能分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好、中、差)情况进行的,针对性强,从体能角度考虑授课的区别对待,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分组可以是固定的,即某一节或单元,始终按体能分组形式组织教学;又可以是临时的,可根据教材、课的类型,随时进行分组,如跨越式跳高复习的教学中,笔者按学生实际能跳的高度,临时组成四个高度递和升的级别进行教学。这种分组能使体能好的学生吃得饱、体能中等的学生吃得好、体能差的学生吃得了,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器材。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初高中教学。
3.根据技术分组。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达成度进行分组。技术分组又可以分为临时、固定、晋升分组。临时分组是根据学生动作练习的好差决定的,而固定分组在临时分组基础上进行,局限于某课时或某单元的教学。这种固定分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进行晋升分组。如在前、后滚翻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熟练完成全套动作,乙组巩固动作,尽量做好全套动作,丙组正确完成动作。通过练习后乙、丙组完成较好的晋升到上一组。这种分组适合于复习课教学,但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教材,新授课和身体素质训练课不适用。
4.根据兴趣分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进“超市”的经营理念,让学生在开放的、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各取所需。如在发展腿部力量的教学中,采取立定跳远、跳短绳、单脚交换跳、跳橡皮筋、跑步等多种活动形式供学生选择,分组练习。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培养个性、发挥特长,最适合于选用教材,传统项目课的教学。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目前仍有不少教师采用教师示范动作后学生示范,师生评讲后学生分组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教学偏重教师一方,过多地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果偏重于“学会”某项技术,而忽视“会学”方法的指导学生在严密的组织下,在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缺乏自主学练的时空,没有思考、探索问题的余地,学习气氛沉闷,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因而自主学练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笔者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在新的教育观念的启发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了大胆地改革。采用教师提问一学生尝试、理论指导、讲示一能动练习一评价归纳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模式流程图见图3。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集思广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是一种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模式首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练过程,为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时空;其次,根据认知规律,掌握技能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自定学练目标。按小组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分别设置不同的练习要求和场地、器材。安排重难点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和掌握能力,合理安排运动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教学目标尽量切近全体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自行选择学习目标,只有主动选择,才能充分表现自我。例如:各小组在学习跳箱分腿腾越动作时,教师按照学习目标与要求,设计高低不同,适宜各层次学生练习高度的跳箱,学生在练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相应高度的学习目标进行练习,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
2.小组自主学练。在小组创新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以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引子”,形成“启发、宽容、帮助”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弯道跑技术时,让学生按小组创新教学形式在弯道上跑几圈。通过学生在弯道上跑的初步感觉,老师结合教材内容质疑学生:“弯道跑与直道跑的技术特点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各学练小组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讨论后各小组回答:“两臂摆动的方式、幅度不同;两脚前脚掌的着地及蹬地用力不同;在弯道上跑时,要加大人体的向心力,克服弯道跑时的离心力……。”学生的回答将弯道跑的技术动作要点表示了出来。这时,再通过教师的示范或观看弯道跑的教学录像带,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各学练小组在分组练习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小组自由选择练习手段。学生之间存在着性别、身体素质、个性爱好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等等。因此在教学时,笔者通常根据教材内容针对性地提出多种练习手段,通过扼要的讲解后,由各学练小组集体讨论,结合实际选用。学生喜欢的、新颖的练习,可以多选多练,学生不喜欢的练习,可以少选少练或不选不练,达到学生自己选择练习手段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排球垫球技术时,教师将课前制作好的教学卡片(卡片下面是动作图示和必要说明,反面是多种练习方法),分发给各学练小组组长,由各小组讨论选用。教师先后多次集合小组长,了解学习情况,并提出新的要求,各组间展开“自垫球”和“对垫球”比赛,各小组同学轮流承担裁判员、记录员及成绩公布员,小组间展开学习成果比赛。
4.小组自由支配练习的时间和练习次数。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对于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笔者认为应把握抓大放小的原则,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由教师把握住,一些小的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例如准备活动,学生可根据天气的冷暖、教材的需要,由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去做。放松活动、游戏也是如此,让学生获得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5.小组内学生自由交往。学生在小组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受社会交往动机驱使,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缩短应该鼓励和引导。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缩短心理距离,增强小组内学生的凝聚力。因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往往在教学设计和上课时,结合教材,增设自由交往的一些学习环节,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进行多向交流的机会,把自由交往看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和目的。例如:在学习技巧动作“后滚翻”时,教师可要求各小组同学练习时,自由承担相互帮助、评价任务,以增强学生自由交往能力、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课前精心设计,合理组织
创新的小组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分组,创设一种民主化的教学思路,教师课前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合理的组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是从以下四方面为切入口的。首先,在体育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情境。其次,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召开体育委员或体育骨干(组长)会议,提出方案,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确定、统计、整理、汇总,找出较为理想可灵活运用,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分组的类型。总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地运用分组。让学生有广泛的合作、接触、交流机会。第三,做好轮换的指挥工作,如第一声哨音,学生停止练习,站好队伍;第二声哨音,由组长领头成一路纵队跑到指定地点;第三声哨音,在新的地点整好队,并开始练习等等。第四,在课前认真做好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因为小组长是小组教学的“领头人”,他(她)的能力发挥与否不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果和质量。在课外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其“威力”也能辐射到。因此,在每次课前笔者都对小组长进行认真的培训和指导,使小组长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使其能够在小组中督促、辅导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堂练习及协助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实施效果
实施效果的调查显示,学生的各项机能指标都有所增加,尤为突出的是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小组创新教学能使同学们增强运动兴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充满自信;二是小组创新教学使小组间产生了可比性,有了前进的动力。实施过程中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通过小组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认为是强身健体,而且有40%的人认为体育能愉悦身心;学生对体育课的抱怨不仅仅是形式单调乏味,更多的学生是苦于场地、器材少,满足不了他们运动欲望;对于喜欢哪种教学模式,学生更偏重于小组创新教学(由实验前的59.4%上升为实验后的81%)。以上各种数据表明,学生对小组创新教学模式很感兴趣,他们由单纯被动变得有了主见,他们由以前体育课、活动课上不上无所谓,到现在渴求运动,这都是实施小组创新教学模式的明显效果。
具体地讲具有如下优势:
1.应用小组创新教学,学生之间自由交往,并在频繁的交往中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彼此之间心理距离缩短了,增强了小组凝聚力,进而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小组创新教学是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并提高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质量。
3.小组创新教学给学生创造了充分体会运动乐趣的场地和氛围,运动密度、运动负荷都有所增加。
4.小组创新教学除学生与教师发生联系外,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更重视学生间的联系。
5.运用小组创新教学,提高了小组长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突出了骨干作用。
四、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小组创新教学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的“收”就是统一,集中的教学;所谓的“放”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小组创新教学的目的是要进行“开放式”、“互动式”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分配的时间。这种教学思路并不是“放羊式”教学,而是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其合作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统而有法,教而有序”,收得及时,放得灵活,收放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如:教师确定目标,讲解或归纳动作的重难点、保护与帮助、强调安全问题、组织的分工、身心恢复则要求运用“收”的形式;在学生小组学练、交流、讨论、探究、尝试的自主发挥过程中,则可运用“放”的形式。只要放得开尽量以“放”为主,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练习空间、自主空间、选择空间。
2.处理好“练”与“赛”相结合原则。“有练有赛。先练后赛”这是体育教学中的原则。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学生的练习,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与学习动机;只是一味的比赛,学生的动作技术就达不到标准要求,甚至会产生安全问题。所以,应遵循人的认知规律,要先易后难,先练后赛,有一定的梯度,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能、技术,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和精神品质。
3.体现“评价”与“创新”相结合。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需求上,学生技能、技术掌握的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创新”是学生在体育小组教学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有的表象借助评议的交流形式,进行各种创新、思维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突出创新,使体育课既生动活泼又富有创意。在评价与创新的结合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小组创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在“评”中“创”,在“创”中“评”,密切地结合。
五、反思与讨论
在运用小组创新教学模式进体宵教学的实践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讨论与反思:
1.小组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弱控制方式。选择方式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动比较充分。但是如果控制不力,这种互动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反的会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阻碍因素。因此,小组创新教学过程中出现负效应时,教师应冷静分析其产生原因,有步骤地着手解决。
2.小组创新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研究时间和研究水平的制约,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的合作精神、自主意识及创新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在研究方法上,也还需改进。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