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浅析对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反思

时间:2023-04-12 15:22:00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伴随着价值选择、主体选择和主题选择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从应试到应用的价值选择变化;从教师到学生的主体选择变化;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主题选择变化。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主要受就业市场、行业岗位和公共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工作”。

1999年,党、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和描述,对人才规格有了基本定位,即人才类型为实用性、应用型;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就业去向是基层一线。然而,时代的发展对高职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目标的形式与内容及其构建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

一、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时代变迁

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即普教、职教、成教协调发展)办高职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确立了培养目标的基调,即培养在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伴随着价值选择、主体选择和主题选择的变化。

(一)价值选择:从应试到应用

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不断调整。解放初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的规定为培养“高等专门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规定为培养“高级技术员”。之后,相关文件和会议相继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等。

从培养目标的变迁可以看出,“应用性”逐渐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同时,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也经历了由“应试”到“应用”、由分数评估向就业评估的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意味着高职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已由“学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由此,针对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系统分析职业岗位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理实一体、做学合一”,成为培养对应职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主体选择:从教师到学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教育领域中体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高职教育中,“以学生为本”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角色的转变:学生由“爱知”客体转变为“求知”主体;教师由讲授知识的“主演”转变为传授之技的“导演”,由此而达到“教师为不教而教、学生为再学而学”的境界。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必然以学生的就业率和能力的提升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这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围绕“做事”去“做题”、围绕“订单”去“学技”,就业岗位要求做什么“事”,学生在校就学会做什么“事”,保持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三)主题选择: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

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有最直接、最现实的联系,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最为敏捷。人才培养目标的主题选择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它所引领的不仅是工业发展道路的转变,而是涉及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相关职业岗位新的能力要求的出现。

传统工业化以机械化大生产为特点,科技含量少、劳动成本高。新型工业化强调“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应新型工业化的人才需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跳出机械化大生产背景下片面追求培养数量的低水平培养模式,而以高科技为内渡和支撑,以培养学生的高技术技能、高素质为目标,实玫高职人才与新型工业化的对接。

二、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影响因素

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对高职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对高职培养目标进行共时性分析,它主要受就业市场、行业岗位和公共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一)就业市场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亚教育与市场有最直接、最现实的联系,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最为敏捷。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就业以汽车运用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需求为例,目前,四川省需要高职高专层次的汽车专业技术人员3169人,二类维修企业需要12093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需求数量将进一步上升。而据最新统计,四川省2007年高职高专的培养规模仅为3294人。供需矛盾的存在奠定了高职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根据人才需求分析的结果,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确定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为“订单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培养目标进一步得到明确。

(二)行业岗位

就业市场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宏观方向,而行业岗位则决定其微观规格。“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高职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人才。

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和所需能力的分析之上;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关键在于对课程结构的重构。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就必须把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将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形成相关学习领域,以学习领域统筹相关课程内容。以课程为桥梁,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对接。

(三)公共政策

我国高职教育在曲折中前进,在这个探索性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政策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和定向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从解放初到现在,我国相继颁布了《专科学校暂行规程》、《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傲高号)、《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国家教委教职12号)、《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m) a.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卿(教高〔2000) 2号)等政策文件,对高职教育的培育目标进行调整和修订,直接引导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同时,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质和量的增加,还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李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行直接指导。

三、新时期我国高等职教培养目标的构建模式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就业市场、行业岗位和公共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它又高于同样具有职业性的中等职业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体现职业性,即培养学生的技术和技能,这是高职人才的关键能力;同时还要体现高等性,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现、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职人才的隐性能力,也是保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工作”。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并非技术理性思维模式下“摩登时代”的技术工人,学生不仅具有行业岗位所要求的关键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对问题有综合把握的能力,具备岗位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如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行业规范、职业道德、操作规范、工作惯例等。高职院校通过综合性的工作任务,为学生创设真实工作情景,实现使毕业生“会工作”的培养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