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关于高校就业体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04-12 15:22:00

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学校应树立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方针,大学应适应就业市场、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论文关键词】就业 就业市场 就业指导 就业体制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其实质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并认真审视就业的各个环节,为每位毕业生提供一个信息畅通、竞争公平的良好就业环境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所在

  1.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的的办学方针在大学还没有确立
  由于我国就业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很多形式还沿袭着旧的体制模式.一时很难改变,有些指导思想问题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转变。因此,我们要让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的的观念深人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中,让这一观念起到真正的指导性作用,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2.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教育模式都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前,大学生进人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学校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教育脱离市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学校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学生在校社会实践机会少.部分学生也没有充分利用好在校的四年宝贵时间,致使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窄、能力差、适应性弱等问题.这都很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教育又具有滞后性,因此应进行必要的人才市场预测,但教育体制没有实现市场化,对学校控制和限制较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问题。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低水平重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3.学校就业指导方式落后,机构设置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仅局限于信息发布、毕业生统计、档案派发等。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忽视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大体来讲.我国就业指导的人员配置,日常事务以及指导的对象和内容都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表现为专门负责就业指导的人员比例较低,兼职人员比例较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总体数量偏低。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是一项专门化的工作。它是一项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多种学科的职业,因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应该比较高。
  其次表现为指导对象覆盖面较小.一般只针对大四学生虽然有的学院也对大一的同学进行了一些就业方面的教育,但是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性的教育。
  再次表现为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有待进一步明确招生与就业部门职能不清,急需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与就业指导的现状来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既包括就业指导硬件方面的不足.也包括就业指导软件方面的欠缺,例如就业指导的思想等方面。因此,如何从就业指导的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着手,构建新型的就业指导体制.才是我们探讨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

  1.学校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的的办学思路
  大学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在英国,不同地区都有一个机构,运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未来的升学和就业问题所有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年轻人都有资格得到职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建议。英国设立了一个为13~19岁学生提供包括职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升学建议的一体化的服务机构.其目标是帮助年轻人平稳地过渡到成人期.顺利踏入他们新的工作和学习生活阶段。
  英国的教育体制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帮助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年轻人正确分析自己.选择适应个人的发展道路。该教育模式始终围绕就业问题.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种教育观念。
  英国大学考试不是太多.但大量的课程设计和现场讲解展示.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英国大学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己相关专业进行实践活动或做志愿者工作。这就是英国学生毕业后。立即就能上岗或能较快适应工作的原因。
 

英国大多数学生会认准与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一个专业,并按照自己获得的未来就业信息和学习专业建议.选择一个作为终身奋斗目标,为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打下基础。
  英国的这一切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目的的办学体制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2.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各类大学要从本地及全国人才市场的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制定教育规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不能仅从本校情况出发而不顾市场需要。为此,学校要经常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学生素质等的要求,瞄准市场培养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

  3.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通过分析研究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就业制度.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先进经验供我国参考和学习。
  (1)各大学对毕业生就业都极为重视,不惜大量投入,建设高水平就业中心。就业中心的设备和条件都非常现代化,通过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完成信息快速传递。
  (2)就业指导人员层次高.通常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均受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并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终身从事的职业来追求。就业指导人员可分为面向学生的就业咨询和指导专家.面向雇主的社会交往专家以及精通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技术支持专家等。
  (3)建立以校园为基础的完善的就业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巨大的人力资源.同时依靠与雇主的良好合作,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和赞助。
  相比之下,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和运营的经验、经费投入、就业T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我们要下定决心.迎头赶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要舍得投入,创造各种机会,走出去、请进来,深入了解和学习。目前要着重加强以下两方面。
  第一.建立现代化的高校就业中心从目前现状看,建立现代化的高校就业中心,完善校内的就业服务体系,是深化就业体制改革的关键。高校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学生就业中心。有条件的高校能够实行学校一级管理,便于信息的统一收集、整理和及时有效的传递。培育以校园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的就业服务。把就业自主权充分放给学生,真正建立“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机制。还要把就业市场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招生和培养部门。引导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培养高素质的就业工作专业队伍。就业工作是一门科学,政策性强,面对的是博士、硕士、本科生和社会用人单位。需要有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计算机应用和就业工作的专门知识且经验丰富的就业工作专门队伍:就业工作要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实现信息的快速有效传递,就必须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有所创新。目前的队伍状况离这一目标相去甚远,要造就专家、学者。可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对于大部分同志采取短期轮训,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对于一部分有本科学历又好学上进的同志。应该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在职或脱产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取得同等学历。
  让有追求的年轻人能有所提高、有所作为。另一方面,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增加就业工作的投入,提高工作待遇,使就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崇高事业,吸引高素质的优秀青年人才加盟,并作为终身的事业追求,这样就业队伍才会后继有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