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3-04-12 15:22:00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对教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将网络与课程进行整合,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意义深远。本文着重探讨网络环境与历史与社会教学整合的可能性及优越性以及网络环境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初步尝试及反思。

网络环境同历史与社会教学整合的可能性

  首先,应从网络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出发。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是对历史、人文地理等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因此教学内容涉及人文社会学科的很多知识。”“《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正因为《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所以决定了学校、教师和学生要根据学习需要,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此外,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则具有资源海量化的优点,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具体表现在:形式的多样化,其信息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其次,历史与社会类教育网站的涌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附录三就向学生推荐了以下网站。

  1.http://www.pep.con.cn/lsysh/index

  2.http://www.pep.com.cn/didl/index

  3.http://www.ep p.com.cn/lishVindex

  4.http://www.cng.conr.cn

  5.http://www.kepu.conr.cn

  6.http://www.greening.533.net

  7.http://www.fon.org.cn

  再次,《历史与社会》的多媒体光盘上也推荐了很多网站。

  由于《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学科,互联网上关于它的网站、网页不计其数。特别是浙江省杭州市教研室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网”,上面的文章、试题、课件资源非常丰富,非常适合教师与学生上网学习。

  最后,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整合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历史与社会课程可在各方面进行整合,比如,使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使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交流方式更广泛更有效,从而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网络环境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初步尝试

  首先,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的教学尝试。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应鼓励学生根据相关问题或主题查询资料、信息,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因此,我尝试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每单元或每一周以—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一课的学习中,可设置一个明确的任务,即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条件,收集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信息,并就其中的某个方面组织材料,提交一份发言稿在课堂上发言或在黑板报上展示。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诸如“奥运精神”、“中国与奥林匹克”、“中国奥运健儿”、“奥运会常识”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通过各人或协作学习小组的E—mail发送到教师的信箱,课后再通过E-mail阅教师的回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反馈,使学生通过接受老师的评价反馈,不断调整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提高信息素养。传播理论也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必须重视信息接受者的主动性,并及时反馈信息以便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可见,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

  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培养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历史与社会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完成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任务。同时,不仅得到了知识的传输,也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更是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通过链接到有关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有些学校的教室里均装备了多媒体设备并且可以直接上网冲浪。因此,教师不妨在课堂上直接寻求网络的支持。如我在《身边的故事——与文字和书籍打交道》一课的学习中,运用网上资源给学生看了中国文字演变和书籍演变的动态过程,特别针对当今出现的电子书籍,我当场链接进入“E书时空(http://www.eshunet.conr)”,让学生亲身体验电子版图书的优势,尝试使用电子版图书的方法。教师在课堂E直接运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教师也可以制作基于互联网浏览器为载体的html格式的辅教课件,以便运用局域网或网络教室,以基于教师机(或服务器)和学生机的交互功能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下面试举一课例示范。

  课例:《母亲河》

  《母亲河》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第一课时。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知道黄河、长江的基本概况,重在分析母亲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增进对母亲河的热爱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树立,并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本课内容包括黄河和长江,容量大,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母亲河的背景资料,更难以让每个学生体验母亲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显然通过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于是我便决定用两课时进行教学,准备在第一课时和学生们在网络教室查找有关资料共同完成有关学习任务,在第二课时以“黄河长江大比拼——谁的贡献大”作为辩题进行课堂辩论。
 

我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人一自主探究一网上交流一归纳小结。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谈话法组织整个课堂教学。具体流程如下。

    

  ●思考与讨论

  运用网络环境组织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激发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

  利用网络环境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

  2.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网络环境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这培养了他们运用因特网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3.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因材施教

  以往都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教学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克服了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当然,基于网络运用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诸如网络众多冗余信息,学生容易迷航,有些网络信息缺乏真实性,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观点,教师、学生、网络三者如何才能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更有效地互动等,这些问题都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我相信,基于网络环境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必将生机无限。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