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近期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结构、创新环境和体系的效能评价,实践操作在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占很大的比重。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刚刚起步,对区域创新比较成功的英美两国有关区域创新系统的思想和实践进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使得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经济发展的区域化特征亦越来越明显,区域正逐步成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f在创新改变生活的时代,一个区域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目前新的创新环境,研究世界典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J情况,充分认识世界典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能够使我国在开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时,尽快吸收世界范围内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
一、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概述
创新体系理论最初源于国家创新体系(简称RIS)这一概念的提出。自1987年费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提出来,并得到学术界和各国的高度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以系统的、动态演化的观点将区域中的制度、文化、组织等因素结合起来,以解释区域进行系统化创新的能力和潜力以及对制度、组织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从而建立了区域学习创新、区域环境和区域增长之间的有机联系,组成了一个分析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的理论框架。
在国内,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大量研究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2001年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人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即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形成的系统。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秀山等人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具体由工商企业、大学等公共和私人部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资金、创新人员以及上述的组织方式和相关政策组成。四川大学的顾新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发展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清华大学吴贵生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行为主体,以及相应体制和机制构成的开放性网络系统。
综观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还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不仅概念界定模糊,研究对象也多侧重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地区。虽然如此,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却是可以被提炼出来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取得基本共识,认为RIS的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部门等(见图一)。其中,企业处于中心地位,是区域创新活动的执行者;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的来源;中介组织是连接区域创新体系各要素的纽带;是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特殊要素,是联系组织要素与制度要素的纽带。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层次界定来看,区域宏观上可以看作跨国区域(如欧盟),中观上指一国内的跨地区区域,微观上则是指一国内的某个区域。一为方便研究,本文采用微观层次的界定,即以国内的某个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为比较对象。
二、英美区域创新体系的思想与实践探索
在世界范围内,区域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区域创新体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由于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市场基础、文化传统等的差异,造就了各国不同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知识带动型——英国。
英国也是一个具有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但与美国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是,英国人注重稳健和忠诚等保守主义因素,悠久的历史也使英国有着浓厚的文化知识氛围。因此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以知识的生产和加工为主要推动力的,知识创新性企业和研究型大学是英国区域创新的支撑载体。为了推动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英国鼓励科研型大学建立科技园区,19世纪80年代,英国46所大学举办了近2O个科技园,1987年发展到37个,2000年则达到了53个。一些著名的科技园如剑桥工业园、赫利奥特瓦大学科技园、艾斯顿科学园沃里克科学园等,大大加强了知识的研究和应用之间的联系。
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一直是英国在区域创新中关注的重点。为了鼓励知识创新,英国很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1993年发布的《科学技术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力》,标志着英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变自主研发为吸收扩散,强调知识的流动性,并通过加强技术扩散来降低知识价格水平。1995年又推出了《加速前进》白皮书,提出了“技术共享与转让的效益指标”四要素7个指标,并制定出一系列计划来支持技术扩散过程。如无偿转让由公共投资形成的知识产权、及研究理事会退出知识产权保护的第一线、鼓励“大学与产业界共同承担R&D”,以及“通过物化的R&D流动和专利化知识的市场分布”促进技术扩散等。1996—1997年,英国用于技术扩散的花费超过5000万英镑。为解决知识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问题,英国主管科技和工业政策的贸工部甚至考虑设立“知识银行”,通过基金或者担保的运作方式支持企业进行知识生产和创新。
剑桥工业园是英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典型代表。1969年,为响应英国关于大学和工业界联合的呼吁,剑桥大学便开始于当年筹备建立剑桥工业园。2000年,剑桥地区约有1200家高技术公司,就业数为35000人,年贸易额达40亿英镑。该地区的公司以研究与开发为主,集中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主要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科学仪器和电子工业,还有日渐增多的生物技术、医药化学、空间技术等方面的公司。剑桥工业园还集中一大批大型跨国公司的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如诺基亚、El立、甲骨文、施乐公司、斯坦福研究所、微软等。剑桥工业园的成功与剑桥大学不可分割,剑桥大学在计算机、信息、物理和生物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通过知识产品化和技术转让得到充分利用。
(二)企业主体型——美国。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世界上可谓独领风骚。而在文化传统上,美国是崇尚个性自由的乐土,强调自己对自己负责,推崇冒险和创新。所以,美国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以企业为主体特征。在美国,企业从事全国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比例分别为85%和70%,提供的资金分别为70%和55%。根据研究公司LuxResearch的统计,2004年全球私人企业投入纳米科技研发经费约为38亿美元,大部分来自美国企业,投资金额为17亿美元(占46%),可见企业在美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研究美国的区域创新体系不能不提及硅谷,硅谷以其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成为美国以及世界的高科技典范区域。比起美国另外一个区域创新活跃地区——波士顿128公路,硅谷地区的创业投资集中度远远超出后者,并由1993年的23.96%上升至2003年的33%。正是硅谷强大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美国区域创新的摇篮和创业投资聚集的中心。因此,硅谷的创新体系是美国区域创新体系当之无愧的代表。分析硅谷的创新体系不难发现,以企业为主体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当然,一个良好的体系离不开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R&D机构、政策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根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2001年的统计,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总数达到了9324家。自1965年以来,美国成立的100家最大的技术公司,有l/3在硅谷。正是硅谷地区众多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对美国经济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其发展模式更为各国企业和所效仿。硅谷的成功除了美国部门提供的创新制度保障(产权、融资、税收等)和大学等研究机构提供的科研保障外,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因素更是功不可没:
(一)产业集群效应造就创新能力。硅谷地区主要是高科技产业,在产业发展初期过后,大量的技术企业会迅速集聚,高创新的远景不仅对中小企业是一种强烈的吸引,对大公司更是充满诱惑。一些大公司如惠普科技、英特尔、思科以及IBM等,或将总部迁移至此,或者设立研发中心,将大量物质和智力资本投入到硅谷。大量企业加入所带来的是新科技和新知识的扩散效应,进一步带动了行业创新。不可忽视的是,硅谷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自我衍生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兴衰更替上,仅在1997年,硅谷区内2000家企业破产的同时,又有3500家新企业成立。
(二)企业的创新文化。美国《商业周刊》曾将“恰当的硅谷文化”归结为美国硅谷的四大成功要素之一,并将这种文化概括为: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勇于创新和不断进取。硅谷提倡自我抛弃和自我毁灭。没有抛弃就没有创新,没有毁灭便没有重生,就没有发展。这正是硅谷企业的创新精髓所在。硅谷从20世纪70年代不足3000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近万家,除了纯数字的变化外,其间企业的更替兴衰更是惊人!硅谷企业创新精神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风险投资的兴盛,美国风险投资企业约有1/2聚集于此。大量的风险投资给硅谷企业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这也正是美国区域创新体系具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因所在。
三、英美区域创新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无论是知识带动型的英国,还是企业主体型的美国,区域创新体系都是各有特色。资源禀赋、市场基础、文化传统、技术背景等差异产生的竞争优势是区域创新体系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我国是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对于区域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都是刚刚起步。因此,借鉴英美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建立个性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总的说来,英美区域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知识和技术是区域创新的核心因素。
综观英美两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其共同的核心因素就是知识、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创新,企业、R&D机构、技术中介、、人员和资金围绕这一核心因素相互作用而组成创新网络。知识和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和创新离不开教育、科研机构、人才和产学研联合体等的作用。比如美国的硅谷与斯坦福大学之间的关系,而英国剑桥工业园直接由剑桥大学发起。对于我国来说,要把“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就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紧紧抓住知识和技术这个核心因素。
在教育上,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如我国已经进行的“211”和“985”工程建设。以及发改委和教育部批准的35所大学试办国家级示范软件学院政策等,都将对我国知识和科技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学校和各类科技知识培训机构的建设,这是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并产生效益的重要路径依赖。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和科技创新培养教育体系,创新人才才能源源不断,知识和科技的生产、传播和创新才能不断进行。尤其重要的是,鼓励私人资本投资教育培训行业是知识和技术传播扩散的又一渠道。
(二)区域创新体系要依据竞争优势。
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E.Porter认为,一国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优势产业的建立和创新,而要素条件是选择优势产业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区域创新体系。区域优势产业选择是区域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区域创新特色或个性之所在,而这正要以区域要素条件产生的竞争优势为依据。美国市场经济发达,私人投资企业活跃,国民富有冒险精神,这些是其区域创新的竞争优势,因此美国的区域创新重点是以企业为主,结合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创新环境供给和制度保障也是以企业创新服务为导向。因此,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也要以竞争优势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方向进行突破。比如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私有经济比较发达,就可以采用鼓励私人企业进行创新的方法,用税收优惠、土地划拨和专利保护等方式保障其创新收益,以补偿其研发成本和外部性溢出。而在中部和北部,科研型大学比较多,则可以采用建立大学科技园的方式。特别要指出的是,促进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是带动区域创新的必要路径依赖。
(三)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其区域创新的路径选择各异,但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重点。英国通过灵活的人事制度和对企业的倾斜政策刺激了大量创新能力极强的新型高科技企业的产生。美国商务部下设的小企业管理局和技术管理局,主要职责就是加强美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Krugman通过技术转让模型对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时滞效应分析表明,技术引进和模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小,自主创新才是根本。所以从长远来看,区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点。
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下,在外贸上表现为出口产品大都是资源型,高科技含量不足,核心技术依赖于国外;在科技上表现为企业科技投入低、科技创新水平低。虽然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增强区域技术创新(如90年代原国家科委启动的“国家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等),但是我国目前的区域企业创新能力仍然比较低,特别是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且区域企业的创新能力存在层次性,即东南部高于中部,西部最低。因此,成立类似于国外中小企业管理局性质的机构或者中介机构,采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风险投资发展的宽松政策等是培养我国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可借鉴之道。
(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的适当参与。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的作用不可或缺。“适当参与”是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最好概括。譬如英国的区域创新中,的政策倾斜是工业园区创新企业大量涌现的客观保证;在美国,企业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就是产权保护、创新企业的融资和发展上提供政策支持,如其实施的“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总的来说,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区域创新环境的制度供给,这是“适当参与”的内涵所在。鉴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区域创新需要的基础设施也不完备,因此,区域要在区域R&D机构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企业融资和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方面为区域企业提供应有的保障。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制度创新上,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为区域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制度供给。当然,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市场主体的舞台,区域创新还是要依靠企业,只能适度参与,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只能适得其反。
四、结束语
英国的知识带动型和美国的企业主体型区域创新体系都是较为成功的典范。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竞争优势的利用以及的适当参与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虽然我国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健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创新的人文社会环境方面,虽然部门也引起了高度重视,但这些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逐步提高与改善的过程。我国应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去,深度结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的现实基础,应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人,分阶段地转变工作方式,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改善区域创新基础设施条件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根据各地区的资源条件,确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程度,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地区特色,避免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联系并能以变化的观点看问题,适时地制定各地区的发展战略,搞好宏观调控措施。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我国地域的巨大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及历史上各种沉淀等因素,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应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区域竞争优势为基础,建立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