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浅谈推动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3-04-12 15:22:00

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主体结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是区域创新激励的重要制度安排。文章针对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各地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工作须从区域创新网络的选址、地区的优劣势因子分析、创新主体功能、创新环境、路径创造、形成机制的培育等方面予以加强。

  区域仓嘶网络是区域创新主体结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是区域创新激励的重要制度安排。针对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各地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工作须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

  一、既定约束条件下的选址:考察创新基础

  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定一个合适的区域。这种初步的选址一般是在既有条件下进行的,尚不涉及对现有约束条件的突破。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适合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因此,任何一个地区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之前都必须进行认真的选址,而这种选址一般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进行的。

  既定约束条件下的选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是否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不能凭空而建,而是要本着“看得见”的原则,即要在有萌芽或雏形的地方构建。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网络的萌芽或初级形态,因此,政策的着力点是努力加强和建立现存的和正在出现的产业集群,而不是刻意去创造一个产业集群。因为产业集群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从现有的条件和基础上脱颖而出的,不能想象它会在毫无基础的真空中产生。所以,企图通过强制力创造或复制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只能是得不偿失。事实上,产业集群在多数情况下是独立于行为而存在的,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并有浓厚的地方化特征。如浙江嘉善木材业和河北清河羊绒业,均是历史偶然因素形成产业集群的典型。自上而下的主导的构建活动必须依循一定的产业基础,而不能凭主观意志追赶潮流,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不顾实际的一哄而上注定是要失败的。

  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区位基础和设施基础是否优越。交通便利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可能有些特色产业位居深山而不能选作区域创新网络的“编织”对象,也是一种理性抉择。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不同的经济形态对基础设施有不同的要求。支撑工业经济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动力和能源设施以及通讯设施;支撑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则是一个将知识机构与广大劳动者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知识网络,在构成要素上,它不仅包含信息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广播和电视设施,而且涵盖了教育培训体系、高技术风险体系、各种信息网络系统、社会咨询服务系统等。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基础并非区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而是智能主宰一切,因此,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便成为创新主体合作交流、互动创新的平台,并为主体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因此,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是营造区域创新硬环境的重中之重。

  再次要考虑的就是区域文化传统。这实际上是创新软环境的核心内容。创新文化是知识创新网络的土壤。没有创新文化,知识创新网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国内外成功区域创新网络的经验表明,具有创新文化传统的地域,其创新精神是根植的,这种源远流长的创新精神更有利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总之,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要求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环境基础。
二、特定地区的优劣势因子分析:确定着力重点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特点。在特定地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必须明了该地区的优势与劣势所在,以便确定着力重点。以西部为例,西部地区的主要优势在于资源禀赋优势,主要劣势在于把资源和人才及其研究成果凝合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严重不足,而其根源在于现行体制的落后和人们意识的落后,体制与意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累积循环关系。可见,西部地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总体基础比较薄弱。但西部地区也并非“匀质”的平面,在总体落后的局面中仍可以发现彰显地方特色的亮点,如西高新和“农业硅谷”杨凌等。在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突出的地方,均可以根据其特色构建适宜的区域创新网络。即使是这些发展突出的“高地”,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部劣势因子的印记,因而,欲使区域创新网络的尝试实践从根本上取得成功,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设,以此拓宽约束条件,打破西部区域创新的瓶颈,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其他创新形式开创一个约束条件最小化的绩优环境,以此推动各行为主体自我创新、合作创新和互动创新的激情,从而为西部区域创新网络的成功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和优化创新主体功能:完备构成要件

  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部门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四大行为主体。这四大行为主体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构建区域创新网络,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四大行为主体的功能。(1)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坚持和确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在要求。企业的创新活动,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能否产业化、商品化,从而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力和区域竞争力。所以,推动创新首要的根基就在于企业。(2)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的源头。大学和科研机构智力资源密集,无论从国内还是国外的情况看,大学、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大学和科研机构不是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其创新成果还需要通过企业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大学、科研机构作为创新的供给方,它只能是创新的需求方——企业的重要技术源头和知识库,它的一切研发活动必须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标准。(3)中介机构是创新的桥梁和纽带,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发挥着“粘合剂”的作用。中介机构是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的专门机构。它虽然不是创新的主体,但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在促进创新主体问、创新主体与市场问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扩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必须积极培育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制为中介机构,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形成社会化的服务网络。(4)是创新的组织者和服务者,是制度创新的主体。的职能是发挥创新主体的自主性,促进区域内大学与产业的联系。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中,要做到转变职能,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坚决纠正职能错位,凡是通过市场机制或科技中介机构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越俎代庖;要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把工作重点转到搞好创新网络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上来;树立新的行政理念和法制观念,以维护市场主体的平等权利和利于创新、利于产业化为行政的根本出发点,规范行政行为,为区域创新提供适宜的土壤和环境。

  四、完善创新环境,重构文化基础:增加创新“空气”供给

  在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地区劣势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必然要求。不同地区软硬件环境的完备程度不同。而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网络生成和生存的“空气”和“营养源”,因此,特定地区创新网络的构建必须首先在创新环境中“最短的那块木板”上着力。一般来说,硬件环境并不必然构成区域创新的核心制约因素,因为硬件环境是可以在短时期内完备的,但软环境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随着区域创新实践的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软环境的重要。国内外创新实践也已清楚表明,软环境之于区域经济发展如同“氧气”之于人体一样,软环境的欠缺如同“氧气”不足一般窒息着区域创新活力。因此,加大区域创新环境尤其是创新软环境的培育力度,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意义重大。

  严格来讲,文化是创新软环境的核心。原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2OO0)认为,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要实现系统性创新,必须把建立创新文化当作一个重要的前提。从创新网络的视角来看,创新文化能够通过减小行动者之间的认知距离和社会距离,推动社会互动和创新网络的形成。

  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为地理、社会和认知距离的减少提供了平台,由此可以达到彼此强化的效果。地理接近带来人际互动,互动带来社会距离、认知距离的缩小,以及地理距离的压缩——通讯和交通工具日益发达的结果。而这些反过来又会推动新一轮社会互动。在这个反馈过程中,创新活动可以得到有效开展。

  因此,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不仅意味着各个行动者之间的密集互动,而且也意味着使这种互动得以可能的共同知识基础和合作规范。这些构成了区域创新网络的文化基础。正因为这种文化基础是难言的和难以模仿的,因而构成了区域创新网络特赋的创新能力的关键基础。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重构文化基础对于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意义。
 

五、推动创新深化,打破创新陷阱:探求路径创造

  既定约束条件下的路径选择是路径依赖原理在现实经济中的应用,其好处在于基于该路径的创新实践所遇到的阻力较小,但同时也埋下了延缓创新进程的隐患。路径依赖的核心弊端在于容易落人由熟悉陷阱、邻近陷阱和成熟陷阱构成的路径锁定,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麻痹创新的“神经”,滞阻创新的深入进行,从而使区域创新活力难以长期保持。创新陷阱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熟悉陷阱:出于报酬递增和规避风险的目的,企业更倾向于对熟悉的技术精益求精而不是探索新技术。这样,随着某一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累积,企业的知识构架趋于固化,认知模式变得更为刚性,处理问题的惯例特别是用已经累积的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模式化。采用模式化套路解决不同问题会导致一些解决问题的原则被误用的概率增大,因而使企业落人熟悉陷阱。(2)成熟陷阱:企业具有采用成熟技术的倾向。成熟技术通常较为稳定和可靠,是拥有这项技术的企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与之相比,新技术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说服客户接受这些未被证明的技术通常困难而且花费很大。因此,企业更倾向于投资发展良好的、成熟的技术而不愿意投资和选择不太成熟的技术领域。对成熟技术的依赖阻碍了对新的不成熟但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的探索,这通常会使企业陷人成熟陷阱。(3)邻近陷阱:企业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们解决问题时通常从相邻的领域中寻找解决方案的倾向。在不确定和模糊的环境下,依赖历史经验通常是一个标准。因此,在经验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是企业通常的选择。但结果却可能会使大部分领域就没有被探索,由此落入邻近陷阱。总之,创新陷阱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停滞、竞争力下降(如下图所示)。

         

  但是,路径依赖忽略了人的作用,路径依赖理论常常利用历史偶然性解释事件的产生。它把人的作用归结于“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认为行为者影响事件发生的能力有限。事实上,人可以发挥能动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目的地控制事件的发生,甚至开辟新的发展路径。而这一点正符合创新的本质内涵。创新的本质就是要求打破路径锁定,而要打破路径锁定,从根本上摆脱创新陷阱对创新活力的威胁,就必须推动创新深化,探求新的发展路径。这一过程即为路径创造。可见,路径创造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它是对原有路径的有意识的偏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新以其冲破一切阻力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精神实质,使得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既是路径依赖的,又是路径创造的。只不过人对于制度变迁的能动因素会加快路径创造的进程,从而为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增添成功的砝码。

  六、培育形成机制,深入构建核心:催生区域创新网络

  形成机制是区域创新网络构建工作的核心。正是这些形成机制的综合推动,使得区域创新网络发生着由萌芽到产生的悄变过程。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活动能否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决定因子也即在于此。因此,摆脱各种外在形式的迷惑,专意致力于形成机制的培育,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最本质的措施。国内外发达创新网络的构建实践也已证明,着力于形成机制的健全与完善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捷径和根本途径。具备了完善的形成机制,则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一过程既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同时又是对区域创新网络自身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尊重。

  形成机制的培育工作能否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进而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成功构建,其关键在于:其一,培育和构建工作要在新型的引导下进行。新型就是既遵循市场规律又遵循网络自身规律的服务型。区域创新网络的根本特性之一就是创新性,而传统的以管制为特点的干预方式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性来说恰恰是一种束缚和遏制,因此,基于创新的要求,从区域创新网络构建的起始阶段,行为就必须由管制手段转向市场手段;随着区域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发展,的干预更需要进一步转变为服务性质。以服务为根本特性的新型就像网络中的智能开关,将有利因素引入网内,将不利因素拒于网外。这就是新型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应该具有的服务功能。

  其二,要能够提供合适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决定效率,在中国尤其如此。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的渐进过程中,政策的导向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崛起抑或衰落都与的政策导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深圳从一个小渔村的弹丸之地崛起为现代化大都市,不能不说与非均衡政策的极大支持有直接的关系。随着政策着力点的转移,北京、上海再度崛起。毋庸讳言,百年发展的积淀、雄厚的经济基础、丰厚的智力资本、厚积薄发的潜在优势当然是京沪两地再度迅速崛起的基础条件,但有利的制度安排则是京沪两地再次成为沃土和热土的根本原因。由此说明,在区域创新网络的初步形成阶段,“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无可替代。提供合适的制度安排对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成功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