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关于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建构

时间:2023-04-12 15:22:00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建构,需要把握现代性的基本要求,也需要把握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看,文化现代性以人文精神为指向,以世俗社会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文化的发展规律,从纵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从横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一元与多元的统一。推进我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方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大力弘扬改革与创新精神,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文化建设;现代性;建构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文化的转型。为此,分析现代性的要求,把握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原则,推进中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建构,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美国学者布莱克认为,“从上一代人开始,现代性逐渐被广泛地运用于表述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最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共有的特征。现代化则是指社会获得上述特征的过程。”作为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的集中体现,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精神写照。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现代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1.现代性以人文精神为指向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从人类社会的存在的现实性出发,对于人类的精神进行探索,对于人类的精神进行关注,是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看,现代性是现代化语境下的人类精神问题,是人类的精神价值的现代性转型。从表现形式看,现代性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作为浪漫主义后裔的现代文学、美学、哲学运动的基本特征。从内容上看,现代性所揭示的是人类的生存困境,尤其是精神世界的困境。从整体上看,现代性一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自由和创造性,一方面强调理性向各个领域的渗透,意味着非理性服从理性,接受理性的规训等。在理性原则的指引下,人们的精神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所指出的,“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代。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但是,理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工具理性,也是精神家园的缺失。因此,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努力探索构建理性基础上的人类精神家园,是现代性的努力方向。

  2.现代性以世俗社会为基础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现代性与现代化息息相关。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社会深刻的变化所影响的,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也是精神的生产。因此,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改变的是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程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在理性的支配下,在人类越来越强大的征服与改造自然能力的基础上,人类的文化生活在逐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型。这个时候,人们不再是简单的对于自我之外所谓“神的力量”的崇拜,而是对于自身力量的确信。“世俗化”不仅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主题,也是人们社会文化的重要主题。因此,它也构成了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正如韦伯所总结的,“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祛魅。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
 3.现代性以创新发展为动力
  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以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现代性,是现代大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过程,也是以创新发展为基本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从经济与文化之间辩证关系看,一定的经济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与程度;一定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一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水平。“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人的心理学”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也是人的本质性力量的显示过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城市化、市场化得到更加迅速发展,科技、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相互激荡。为此,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基础上,社会文化在不断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通过对传统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优化组合,通过对传统的扬弃。通过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现代化向人们展示了更加宽广的文化发展空间,揭示了人类更加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

                        二

  文化现代性所显示的是文化发展的趋势。但是,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结构,不仅需要分析现代性的本质性要求,也需要分析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特征,以便把握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规律。总体来看,文化的发展具有两个鲜明特征。

  1.从纵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文化的实质是“人化”。一方面,文化是人在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的本质性力量的“外化”,体现了人是文化意义上的创造性的存在;另一方面,文化过程也是人对于既定社会文化的“内化”,体现为人对于既定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成为一定文化意义上的存在。
  因此,文化的发展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融合。对于既定人而言,不仅需要在继承原来的文化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在创新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发展。因此,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文化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联系。伽达默尔认为,“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日本学者福泽谕吉进一步指出,“所谓的文明的精神是什么呢?这就是人民的‘风气’。这个风气,既不能出售也不能购买,更不是人力所能一下子制造出来。”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文化继承,也不能离开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奠定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善于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创新,才能增强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文化发展的时代性。

  2.从横向角度看,文化发展体现为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对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而言,由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传统、习俗、种族和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的差异,文化发展模式、程度等方面差异性很明显。
  从全球角度看,世界文化包括了不同的文化种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产生了不同的“轴心文化”。“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汤一介先生进一步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信息传递的发展,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文化上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某些西方国家的理论家坚持“西方中心论”;或者某些东方学者提出了文化上的“东方中心论”,都是不正确的。从不同国家和民族内部看,向来不仅仅存在单一类型的文化,而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相互交融。因此,文化的存在是一元与多元的并立。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主流文化逐步形成并且引导非主流文化的过程。只有坚持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形成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互动的良性局面,才能推进文化的发展。
 


                         三

  实现我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推进中国文化建设,需要把现代性的基本要求与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起来,抓住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方向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从根本上看,既定社会的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体系。“‘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关注人的精神存在,探索人类精神价值与意义,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但是,从实践层面看,西方国家的人文精神建设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文化的“断裂”,“单向度的人”都是西方现代性弊端的体现。对于我国而言,只有把握好文化现代性建设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推进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是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价值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西方人本思想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是对人性的弘扬与肯定,对“以人为本”的保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文化的现代性,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突出“以人为本”,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完善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设,是促进文化“大众化”,实现文化“世俗化”的基础。在西方国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推进,包括文化服务在内的社会服务整体上出现了“公共化”的趋势。其文化现代性的过程,是为民众提供文化产品的过程,体现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便捷的文化服务,健全的文化组织机构,El益发展的文化团体,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一方面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体现,另一方面,也为文化世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家公共服务事业水平,需要形成以为主导、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的格局,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监督、运行的良性机制,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

  3.大力弘扬改革与创新精神,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关键
  现代性是对现代化反思,是时代发展的精神体现。在变动不居的时代中,现代性本身也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包含了运动与发展的概念。艾森斯塔特认为,现代性本身就充满了矛盾。现代性“第一种含义是,现代性和西方化不是一回事;西方模式或现代性模式不是惟一的、真正的。现代性,尽管相对其他现代图景而言,它们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在前并继续成为其他现代图景的至关重要的参照点。第二种含义是,这类多元现代性的成形,不仅在不同国家间的冲突上留下了烙印,因而需要将民族、国家和社会作为社会学分析的普通单位,而且在不同的纵观全国的(cross—state)和跨国的领域打下了烙印。多元现代性概念的最后一层含义是认识到这类现代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正是在这类变化的架构内,当代时期宗教维度的兴起和重构,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理想与实现之间,控制与自主之间,西方与非西方之间,都存在着现代性的张力。这是现代性内在矛盾的体现,也是现代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基点,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推进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创新,是建构文化现代性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与时俱进,推进文化更高更好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遵循文化现代性的基本要求,把握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