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文化表达,它通过文化工业的方式取得了在文化中的强势,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经典文化是以精英为核心的单维度的文化表达。流行文化颠覆了经典文化那种大众被动接受文化作品的文本——阅读,演出——观赏的文化表达方式,代之而起的是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表达方式。
法兰克福学派在其文化批判中,看到了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与现代技术、经济之间的关联。但是,他们从意识形态的视角,把这种关联看作是文化控制的努力和文化衰落的象征。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也代表了许多人对流行文化的看法。通常,人们在严肃的文化思考中把流行文化当作是不严肃的事情:它是人们业余的爱好,或青年人一时的时髦;它没有明确的真理、意义追求,变幻莫测,所以它不代表文化的真正追求。这可以说就是传统的、经典的文化思考对待流行文化的态度。问题是,当流行文化成为在现代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的时候,文化的思考还能够漠视它吗?我们有必要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流行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流行文化的崛起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文化表达
流行文化,如果我们仅仅从字面意义把它理解为一种流行的趣味和时尚,那么它可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以及在大众中有着广泛影响和追随者的文化英雄。在历史上也不乏“下里巴人”、“洛阳纸贵”等某种文化形式大肆流行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流行文化看作是流行艺术趣味、时尚运动、时装、游戏等构成的整体的、不间断的文化潮流,那么,只有在现代社会,它的全部魅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才得以彻底地展现。而这种流行文化与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文化工业则具有一种紧密的关系。
在传统上,文化是精英们的事。现代流行文化则通过一个巨大的产业和产业链将所有人卷入其中。这一流行文化的基础是传媒技术。法兰克福学派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阿多尔诺指出:“现代大众文化是与技术进步分不开的,它寄生于现代化的大众传播技术。”啦在这种传媒技术的早期阶段,文化工业通过报刊、畅销书、无线电、电影等机械工业技术创造流行文化时尚,它构成了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品时代。在它的现代发达阶段,文化工业则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进入了一个交互式的、广泛的大众参与时代。
流行文化扩展的途径是商品市场。一方面,各种文化资源被塑造成商品,通过畅销书、报刊、节目等形式直接成为市场消费的重要构成成分。另一方面,各种文化内容通过各种媒体被整合进各种商业模式之中,而推向大众。文化从一种“事业”转变成为一种消费、一种产业。在商家、消费者相互的诱导中,就像创造消费时尚一样,流行文化的时尚也一同被创造出来。这样,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下的流行文化,就与其他产业和时尚一道走人技术时代、市场化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构成现代人生存的一个基本的维度。
流行文化标志着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生成。当然,传统的、经典的文化内容并没有因为流行文化的勃兴全然消失,它们仍然以片段甚至仍然是完整的形式被保留着,只不过它们必须转变为流行的文化元素,即转变为大众文化的内容。不可否认,流行文化也创造了全新的文化内容,只不过,无论是新的或旧的文化内容都通过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得到表达,这就是文化工业的形式。“文化工业用新瓶旧酒的方式赋予古老和熟悉的事物新的特质。
流行文化与现代社会有着深层次的关联。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种生产力的本质性的发展,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社会,特别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兴起,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得以步人一个“真正富裕”的社会,也就是一个在“生产力的性质”基础上超越于温饱的社会。这样,文化艺术的追求,就从贵族式享受变成大众的文化需要;从闲暇的、偶然的趣味转变成通常的、生活的时尚;从专业的、精英的文化表达和表演转变成广泛的参与和交流。电视节目、体育运动、时装、卡拉OK、时尚杂志、网络文化的各种样式……,这些新的文化形式或包装在这些新形式下的经典文化内容,也就是流行文化,已经成为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句话,流行文化逐步成为现代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在超越了温饱之后,文化的表达和参与成为普遍的生活要求。而这种方式具有及其不同于经典文化的表达方式。
二、现代性文化的“现代”缺失
流行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一个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延续,它的象征是各种文化经典所以,我将之称之为经典文化或经典文化的表达方式。白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经典文化开始具有现代性的内容。在这种现代性文化中,以自由主义为旗帜,以科学式的真理追求为标尺,追求以人性为基础的普世价值。在文化的导向上,它注重深度思考、专业范式和技巧,漠视大众流行文化。(这种文化要求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种普世的现代性追求,却带有前现代的精英主义特征。这种现代性文化仍然缺失大众文化表达这一现代要求。这种缺失不仅仅是精英们的文化姿态,而是一种在本质上与流行文化完全不同乃至对立的文化表达方式。
从文化表达方式来看,经典文化是单维度的。它具有一个稳固的“表达——接受”的模式。少部分的文化制造者,成为一个个的中心,他们制造出文化作品,向周边人群传播。人群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只能分享、接纳给定的作品。他们的文化意愿不能直接地获得公共表达的渠道。文化的制造者虽然也会对作品做出反馈。但是这种反馈往往是对其他专家批评的反应,或者是通过自身的理解的对大众意见的反应。这种经典文化的表达有其确定的形式,这就是“文本——阅读”,“演出——观赏”。
文本在各个文明的经典文化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就是该文明的文化权威的象征。就像《圣经》对于基督徒,四书五经对于中国人。这样的文本通常是不能被质疑的,人们只能理解、消化、接受。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文本。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文本总是具有权威性。一个文本,特别是书面、印刷的文本,摆在阅读者的面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文本代表着作者(精英们)的深度的、专业化的思考和表达。它提出阅读的要求,并不理会读者的特点、要求和想法。
对于读者而言,他的目的只能设定为理解文本。为此,他不仅要理解文本自身的字句、上下文结构等,而且,所谓正确的理解文本,还要包括理解文本的背景(历史的、文化的),乃至作者的背景和意图。当然,对于“后现代”的读者而言,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和兴趣来理解,可以无视作者的背景和意图。但是,不论什么样的读者,也无论他有什么样的兴趣或阅读意图,也无论他在阅读时,阅读后,怎样地浮想联翩,怎样地赞同或不满,这些仅仅只能作为他的“私人”性的感受。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这些感受不过是一时的想法或冲动,顶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获得有限的表达。当然,对于一个精英级的读者而言,他可以将他的阅读体验也转化为书面文字发表。这样他的阅读体验也就获得了公共的表达。不过,这时候,他的体验也就成了另外的一个文本。总之,对于普通阅读者而言,面对文本,他通常无法获得公共的表达,更遑论交流了。
演出与观赏是经典文化具有一定大众意味的文化表达方式。传统的戏剧、讲演、音乐会、电影、乃至电视节目属于这种形式。演出必须有观赏才能构成完整的演出。观众是演出的必要条件。虽然,我们也可以将演出看作是一种文本。但是,演出不同于那种书面文本。在书面文本中,精英们是隐去的。读者面对的只是文字。是一种“书——人”关系。但是,在演出中,精英们则无可逃遁。演员,精英们的代表,必须直接面对观众。因此,演出——观赏是一个“人——人’系。作为大众的观众,在观赏中并不是沉默的。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随之而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无可避免地对演出者构成一种气氛的影响。所以,在演出与观赏中存在着一种或隐或显的呼应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观众在观赏演出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表达。观众通过喝彩与嘘声,表达自己对演出所表现的文化理念以及演员对作品的演绎的认同、理解、接受,或拒绝与反对。所以,精英们,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演唱者,往往比其他文本的写作者更多地关注大众的趣味。所以,在经典文化形式中,演出与观赏是最具“大众”意味的文化形式。
不过,经典文化中的“演出——观赏”仍然是以精英为核心的文化形式。演出,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精英化的操作:由作家提供剧本,导演调动各种人、物的要素,专业演员在舞台上演绎角色的悲欢离合,一幕动人的故事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音乐演出,也是一样,专业作曲家创作曲目,受过专业技巧训练的演奏家或歌唱家进行演奏或歌唱)。所以,演出是精英间合作的产物,可以说是精英的集体的文化思考和表达。观众虽然在观赏中可以有所表达,但也仅仅限于喝彩和嘘声形式的认同与拒绝,他们内在感受的具体内容并没有一个表达的渠道。所以,演出与观赏仍然是一出精英们的戏。
现代经典文化的这种表达方式具,在一种现代性追求的旗帜下,有着明显的“现代缺失”,即大众文化表达的缺失。精英们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以文本的宏大叙事,表达普适性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演出的方式,让真理传遍四方。真理和意义是深藏不露的,必须通过科学的程序和专业的方法才能揭示。只有具有天赋的、受过专业训练的精英们才能当此大任。所以,经典文化的表达方式的是一个“精英——大众”的二元结构。这个结构的核心是精英,它的基本维度是单向的:精英们是文化创作者,大众是接受者。精英们按照自身的文化逻辑进行思考和创作,注重自身的体验和经验,追求创造性和深度思考。精英与大众之间是一种偶然的关系。在一些情况下,精英的作品引起了大众的共鸣;在另一种情况下,精英们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冷遇。不管怎样,大众在精英的文化表达中是被动的,他们顶多只能对精英的作品表态,而不能进行深度的文化思考和表达。
三、现代流行文化的后现代意义
流行文化,特别是现代社会与文化工业相结合的流行文化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表达的样式。在其早期阶段,这种流行文化通过报纸、无线电、百老汇式的演出、电影等形式吸引公众的注意。在其现代阶段,则又添加了电视、互联网等新兴的交互式媒体。流行文化也就从吸引注意:段走向了吸引人参与的阶段。这样,这些与现代文化工业紧密结合的流行文化,无论在形式上是在内容上都极其不同于传统的文化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它构成了对经典文化的精英与大众、文本与阅读、演出与观赏形式的颠覆和解构。
首先,在流行文化中,经典文化中精英与大众的二元对立模式趋于消解。不同于经典文化的创作——接受的模式,流行文化则是一个从作品的生产、包装、市场运作、大众反馈、流行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精英的作用趋于淡化,市场与大众的因素则凸显出来。许多草根阶层的作品或无意的文化行为(如芙蓉姐姐、网络小胖及类似的“恶搞”),如果契合了市场的要求或大众的趣味,经常也能够成为流行时尚。这样,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界限也趋于模糊。传统精英都是经过长期专业学习与培训的专业人士。由于现代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各方面的文化能力相对有所提高,文化上的专业界限不再那么绝对。如在我国城市中,许多家庭开始注重孩子多方面才艺的培养。这使得越来越的非专业人士不仅具有越来越高的文化欣赏水平,而且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加之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过去由精英垄断的信息资源能够非常容易地被普通人获得,精英的专业技术或技巧也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为普通人所掌握。这样,流行文化作品的创作就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专业精英集团,而有了更广泛的大众基础。
其次,流行文化极大冲击了文本——阅读的文化传播模式,交互式的文本表达方兴未艾。这是一个文本无处不在的时代。大量文本的涌现使得文本的权威性、神圣性荡然无存。经典文本那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创作与修改,然后经权威审核或认定变成印刷品出版的方式,已经被更随意的文本书写和表达方式所取代。传统印刷品也开始追求猎奇、刺激或趣味,严肃思考的文本难以获得文化工业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普通人可以借助于现代媒体、信息技术发布自己的文本。这种文本可以是一个短信,一篇博客文字,或者是BBSAL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大众获得了“文本”表达的权利和渠道。文本不再是被‘‘灵魂工程师所垄断的神秘的东西,文本先在具有的权威性被—种公平的表达与交流所取代。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本形态,我们姑且将之称为“开放式文本”。在BBS(或论坛)中,往往只有一个话题,没有一个权威的文本。每个加入论坛的网友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在其他新闻、专题性网站或博客中,有主题性的长篇文本,这个长篇文本如果引起注意的话,必定是有“跟帖”形式的评论。这些跟帖,有简单的赞成、反对,也有专业或非专业的评论或分析,甚至是别样的立论或论证。跟帖也同样地被阅读和评论,也成为文本的一部分,从而构成了网络上的开放式的文本形态。这样,读者、大众的文化感受不再是私人性的,而是获得了一个公共表达的途径,并成为文本的一部分。
最后,经典文化中演出——观赏的文化表现方式中的交互性成分被进一步的放大,进入一个大众参与表演的时代。如前所述,表演文化形式的特点是它直接面对观众,表演者总是要或多或少对观众的反应做出反应。这一交互性成分在以文化工业为基础的流行文化中得到突出和放大。在流行音乐的舞台上,歌星不仅自己要唱好歌曲,而且要通过与观众的交流,营造气氛,让歌迷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甚至参与演唱,这样歌星才能获得所谓的“人气”。在电视这一流行文化的核心媒体中,它的各种节目的演出,总是要在拍摄现场营造一个观众参与的假象。节目中必定有观众参与的环节;甚至是场外观众的评论也可以借助于电话、互联网得到表达。所以,现代流行文化的表演如果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个大众参与的形式。更进一步,大众不仅要参与,而且要表演。在电视表演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由职场男女、学生、主妇等普通人上场的节目。卡拉OK、K歌房在全国各地的流行,正是满足了大众的表演欲望。互联网在中国兴起短短的一、二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为强势媒体。其中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大众式的、开放的表演舞台。你可以通过另类、出位的表现吸引眼球;你可以匿名的呐喊而得到宣泄;你也可以成为游戏中的高手或帮主,满足自己的英雄情结。成为主角,自己表演,这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文化原因。
流行文化表达方式对经典文化的颠覆,并不是流行文化打到了或取代了经典文化。经典文化依然存在,流行文化的作品也可以成为经典。只不过,经典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独尊和强势地位在现代文化中日渐衰落。流行文化这种在经典文化看来下里巴人的东西,借助于文化工业成为强势文化,甚至是具有了文化的霸权。这种强势和霸权之所以得到大众的呼应和支持,是因为它代表了文化的现代发展方向——大众的文化表达要求。从而,流行文化使得现代性的文化要求不仅具有一个现代的内容,而且具有了超越于“现代性”的文化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契合了“后现代”的文化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