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本文结合财经院校的实际情况及笔者的教学实践,反思目前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探索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相对而言,高校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研究,而忽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近几年来,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议论不断,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再次被推向前台,有必要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探索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面结合财经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我们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的认识。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意义
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对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可以看出,该理论强调学习者本人的主体地位,要求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及体验,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由此,“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显然,基于这样的认识,该理论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求营造适当的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与协作中学习,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形成新知识。
师生的角色及相互关系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主体的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师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由教学内容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实践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从高等教育的目的来看,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培育心智、发展智能,养成好习惯,掌握技能,这绝不能通过讲授与观看所能习得的,而需通过自身的亲临其境、亲自动手、亲身体会逐步熟悉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对以往呆板学风的生动描述,也是对高校教学改革提出的严峻课题。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向传统的教学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启示我们反思高校特别是财经院校传统教学中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课本结论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条件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造,帮助学生成长为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强的开拓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要求。
(二)启示
大学生思维发展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联合国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进行重新设计和重新组织。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应着眼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仅传授知识,还要重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应当反思我们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必要的学习外部环境。由于大学生没有实际工作体验,对抽象问题较难理解。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必须经由主体自身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经历、操作才能实现,教师等外部力量只能起指导和辅助作用,不能代替其自身的参与。因此,必须重视案例、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刺激各个器官,直观且强烈地形成有关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感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在经历失败中增进对所学识的理解,在对比中增强记忆效果。
2.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为中心。从课堂实践来看,以往教师总是觉得课时不够,难以讲完教材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思考和自学,把方法的学习、技能和习得放在首位。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启发学生联系实际上,不要像语文课那样逐章逐节逐段讲解,将每节课的一部分时间和发言权还给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思想激辩的场所、培养能力的良机。
3.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和培养能力。教学并不是单方面的教,还应是主动的学,是学生习得的过程。以往的课堂教学只有教的过程,并没有学的空间。教师完全是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做法效果并不好,即使是名师授课,内容充实,讲得很精彩,但由于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没有能够主动思考,更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的讨论交流很少,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其观察、判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渴望“给我一双慧眼吧”,但老师把每节课45分钟用得满满的,即使偶尔提问一下,也是再三提示,担心学生没有能够回答出他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学生在课堂的任务似乎就是把老师讲的内容记录下来,理解清楚,印人脑海,考试时能一字不差地写在试卷上,这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反观美国名校耶鲁大学,该校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校长理查德·莱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希望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知道,美国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鼓励学生质疑老师,鼓励他们质疑书本,鼓励学生不墨守成规,去质疑固有的理论,并尽可能地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说,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标。这一理念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
4.改变重视个体学习,忽视团体学习的做法。教学应将个体学习与团体学习相结合,培养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互促共学,共同进步。一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但多个人就可以相互补充,对问题的看法会更加全面而准确,使沉闷的课堂焕发活力,变为激情燃烧的战场,不同观点激烈碰撞,更激发每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形成竞争的态势,在你追我赶中向前走得更快。这比教师催促要好得多,比压制性的学习效果要明显得多。
二、对财经院校教学方法的反思
(一)适应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尚未形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简称“四种能力”),这给高校教学提出了新任务。为此,教育部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各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仍然令人担忧,其重要原因就是高校适应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尚未形成。从财经院校的教学改革看,实验教学、毕业实习已经普遍开展起来,学生实习基地也建立了不少,课堂教学比赛也定期组织,但总体上还是重形式轻内容,与财经有关的科学研究蓬勃开展,而教学方法的研究冷冷清清,学校之间的教学方法研讨会极少举行,职称评审主要看科研水平,而教学方面只看工作量。相比较而言,教学方法改革不能靠教师单枪匹马进行,必须依托行政力量进行试点和推广,而且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才能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取得成效。
从理论上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使之符合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建构的科学规律。应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变知识灌输为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变讲解教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既使学生获得思维方法的训练,掌握知识,又学会应用知识,也使教师的讲授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建构知识、体验学习、探究规律、发展自己的活动过程。
(二)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不适应形势的要求
财经院校的专业课程都是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经理论及经济体制改革日新月异,教材很难跟上改革的步伐,反映当前丰富多彩的事例。但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采取“填鸭式”灌输方式的阶段,只想着灌输更多的内容,不太关注学生的兴趣及反应,对学生的参与不够重视,只强调自己教了多少内容,付出了多少努力,而忽视学生学到了多少,得到了多少能力的锻炼。不少课按照“总结旧课一导入新课一教师讲解一归纳总结”的呆板模式进行,学生只能耳听眼看,其他感觉器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效果自然不佳。因此,经常听到教师反映学生上课打瞌睡,或者看其他书籍,或者开小差做其他事情。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2004年11月16日在该校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时就尖锐地指出:“审视我们人才培养体系所塑造、培养的毕业生,虽然有着基础知识扎实等优点,但在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教学计划中包括了几十门课程,但基本上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单向系统传授,这样一来,会形成一种习惯意识,即老师讲的、教材写的都是毋庸质疑的,而不质疑就很难有创新。即使有些系部和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如分层教学、案例教学、双向互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批判思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科研化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但仅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开展,还没有广泛推广。教学评估更多的是看硬件、看档案材料,教师收入分配办法主要根据职称和工作量,与教学效果并不持钩。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于1999年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财经院校的课堂教学应当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既依托教材,又紧密跟踪工作实际,及时把最近发生的新事物、新动向、新观点融入课堂,创设合适的意境,让师生共同就某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不限定学生的思考空间,不事先下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已见,在辩论中拓宽视野、活跃气氛、培养思维、激发兴趣,在互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动手的机会、发展的空间,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要将学生由“书呆子”转变为“思想者”,即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摒弃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的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独立见解。
三、财经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由于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能力。因此,当代教育学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历,对财经工作的操作和情形几乎没有任何印象,虽然学习了经济学等基础知识,但基本没有运用的机会,能力培养缺少操作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增加相应的环节,创设实践机会,让学生有协作和会话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认为:对传统教学方法不应一概否定,而应当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成份,继承科学的部分,融人建构主义等理论的科学成果,对现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教学和人才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思路、法、要点、联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辅以社会调查,采用讨论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场所,还是形成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舞台,展示个性、互相交流的场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车间。
从理论上分析,案例是创设情境,社会调查是协作过程,讨论是会话过程,写作调查报告则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几个环节紧紧相扣,形成培养学生能力的完整过程。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创设环境
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真实的事例呈现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首先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试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推行到经济学等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案例真实,且产生于当今社会,可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反响。比如,财政学等课程可以将最近发生的杭州发放教育消费券、成都发放旅游熊猫卡、新医改方案公布、能否实行12年义务教育等案例放到课堂上,师生一起平等讨论,在学习中感受“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师在讲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主人公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把知识的建构权还给学生,把能力的培养权交给学生,教师则负责设计、引导、组织。从我们实践的情况看,效果是明显的,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主动性很快表现出来,创造性的培养也就有了坚实基础。
(二)通过社会调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久居大学“象牙塔”中的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教材内容的学习,而忽视到社会大学去翻开另一本课本——社会现实,容易形成呆板的学习风气。通过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倾听社会前进的脚步声,感受改革开放的脉搏,认识历史进步的规律,得出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方式,也是财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具体操作中,可以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走出去开展社会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各组选出一名代表上讲台来介绍调查成果,进行相互讨论。学生通过实地访谈与交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有更清楚的认识,体会教学与科研不能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必须进行深入而具体的调查研究,与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充分地交流意见,既要坐而论道,又要起而行之,学用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几十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帮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现实社会,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教学形式,而且学生的眼界得到拓宽,学习的路子越走越宽。由于置身精彩的世界中,课本的理论在与精彩的现实世界结合中变得鲜活,呆板的教师一言堂由于学生的参与转变为师生共同协作展示自身潜力的大舞台,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锻炼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讨论是创设协作与会话机会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可以就教材中的某一内容,也可以结合案例、社会调查进行。教师应主动征求学生意见,采取大家喜欢的方式,或围坐一堂高谈阔论,或分别组队模拟辩论,或走出校门虚心请教,或请来名家传经送宝。总之,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不满足于课本的论述,不局限于某一理论,对任何一个现实问题,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说得有理,能自圆其说,都应鼓励和支持,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带进课堂,处处展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从教学规律来说,正是通过讨论与交流,借助老师和同伴的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在这当中,学生才能经历“暴露不足一发现不足一认识错误一纠正错误一接近真理”的完整学习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教学中不要过多灌输标准答案,而应留有讨论的余地,让学生了解很多问题存在争论,即使名家的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可以质疑,允许有不同意见,学会独立思考。
综上所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推进财经院校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树立这样的理念;学生并不是记忆课本知识的机器,而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要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大学生脚踏实地走四方,走出封闭的课堂,深刻感受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在课堂中所学知识得到了升华和提高,培养起浓厚的专业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