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建构主义在当今教育界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并已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崭新的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一理论对现代教学改革有诸多积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理性地分析它在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基石是认知主义,它摒弃了传统意义上以行为主义的“刺激(S)一反应(R)”为基本学习模式的知识“反映论”,而代之以新的“建构论”。前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机械、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后者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而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更新,即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取代。另外,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共同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即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地将已有的相关知识渗人到当前的知识加工活动中,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诊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他们的假设或解决方案。
3.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人,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互动作用而实现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意义建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经验也会因为新经验的进人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还特别重视学习的情境与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既然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而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那么学习者必定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来完成知识的建构任务。因此,学习情境及其中的人际协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活动也就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4、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从他们独有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了较为深人的论述,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与传统的教学观相比,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目标相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设计真实的任务,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他们本人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模式上,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他们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种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
二、建构主义对现代教学改革的积极因素
1.指出了学习与教学的发展性,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评价的标准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教学活动也自然是围绕着考试、分数、升学而展开。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基本上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缺少主动学习、自由思考的空间。而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建构主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建构主义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识基础、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等具有清醒的认识,并能调节、监测、控制认知过程。教师可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构主义认为,传统教学思想违背了学生的认缸规律,主要原因在于其对学生学习的基本假设是错误的。这些基本假设有:(1)学生是一块可以记录知识的“白板”;(2)学习就是巩固刺激与正确反应之间的联结;(3)人可以采取预定方式将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至另一种情境。这些假设导致教师无视学习的主动性,无视情境的作用,将互不相关的任务机械地传授给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观纠正了上述假设的不当之处,建构主义者提倡的意义建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适应新情境时,他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自己各方面的潜力去主动建构,对新情境做出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3.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建构主义理论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着独特的内部文化的个体,这种内部文化是学习者后继发展的基础。无论在学习情境的安排上还是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建构主义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风格、理解能力等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情境,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同时建构主义主张采用弹性、开放的课程目标,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性格、兴趣和需要是不同的,不能用一个目标来统一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建构主义运用于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中的理性思考
1.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了,而不在于教师是否教了。因此,建构主义者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对立的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不仅指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习为中心”,而且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其本意是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与“学”的比重,以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2.学习活动的主动建构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接受学习”
传统教学理论(以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为代表)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各有所长。传统教学方法在知识的接受方面具有高效、快捷的优势,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知识。而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初级知识的学习中,即有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答案都是很确定的,可以直接套用计算法则或公式就可以解决的结构良性领域内,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即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高级知识的学习中,即学习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以相互联系的知识为基础)时,学生面对的是缺少规则和确定性的知识,不能简单套用原来的解决办法,这时教师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适合接受学习的知识应基本采用讲授法,对适合“接受学习”的知识应基本采用讲授法,对适合“主动建构”的知识应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
3注重实际,认清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
诚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着强劲的优势,它对当前整个教育界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一个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建构主义也同样存在着其固有的局限性。这一并不十分成熟的理论移植到社会文化制度不同的我国,是否会水土不服,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正确理解建构主义的本质内涵,防止由于错误的认识而产生不良的后果;还应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把握“因地制宜”这一原则,在条件基本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地运用它,使之更好地为提高全民族的教育质量而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