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建构主义从多维视角对传统教学进行了反思,引发了对传统师生观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民主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双向互动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灵魂,合作探究是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师生关系
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浪潮。该理论从多维视角对传统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教学理论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击波,也因此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引起了学习理论的革命,从而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形成了猛烈的冲击。下面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的角度理解和把握这种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更新、变革和升华,出现新的意义解释,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对它进行再创造。建构主义者还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一定的外在意义,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因为每个学习者原有经验千差万别,这种认同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同一知识会有同一理解,而真正的理解只能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而这种知识的建构中,情境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解释结果。因此,脱离了具体情境的认知结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只能是一种被动复制式的机械接受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积极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来代替;学习不是被动机械的接受外部信号的刺激,而是在已有经验和先前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形成主体对知识独特的理解与认识。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外部信息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它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这种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起来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主体以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和理解,建构自己对知识独特的见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师生角色的新认识
建构主义对于知识观的大胆和激进的看法,给我们理解建构主义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传统的知识观中,知识是具有绝对性独立性的实体,教师通过自身的权威地位把课本内容中转给学生,以使学生获得与教师一致的理解与认识,而建构主义在其知识观的影响下,特别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强调主体对知识意义的一种主动建构的同时,教师不能用权威来压服学生,也不能盲目的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看,师生关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只有这样,新旧知识之间才能发生相互联系,新的意义才能被生成。也正是有这样的学习观才进一步引申出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既然是主体对非客观性的知识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那么学生在进入一种学习情境之前,自身势必拥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他们在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当呈现于他们眼前时,他们也会运用以往的相关经验,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地去追寻对新情境的某种解释,提出他们的某种假设。所以在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个空容器,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认知世界,并拥有一定的创造潜力。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外部死板、机械地灌人新知识,而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产生新见解的奠基石。
三、建构主义师生观的重新定位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启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师生观的定位上全面超越了传统的学习理论的观点,为我们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参照。
(一)民主平等——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核心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双方的人格平等为基础,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双向主体关系,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更不是“上帝”,而应该是导师、朋友和助手。只有教师拥有平等的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权和主动权,使学生获得主体地位的积极体验。在这里,“自主性有三个特征,即独立作出判断;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我国学者吴康宁根据课堂的观察,把师生关系归为九类:指令——服从、指令——交涉、指令——抗争;建议——采纳、建议——参考、建议——筛选;参与—协从、参与——合作、参与——支配。在这九种模式中,只有参与——合作型才体现着一种平等的交往主体关系。
当然,强调师生平等并不意味着否认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弱势地位。由于学生各个方面的经验不足,难免体现一定的不成熟性。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应该做的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认识到这种不成熟性所带来的发展的巨大潜力,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二)双向互动——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灵魂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中的。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从外部“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这就是说,知识的建构是双向互动的,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协商进行知识的建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应进行互动教学,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教学能够使教学信息在师生之问产生反射和回应,促进信息的加工和意义的建构,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成为师生双方情感交融和共鸣的过程。
建构主义更强调在双向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是把课本的知识教给学生,然后再激起学生的反应来取得互动,而是采取一种近似于“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先保留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有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形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并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教师在这时应给予适时的指导,或组织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以形成对问题全面和深入的看法。通过这种互动,教师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的求知过程。
(三)合作探究——基于建构主义师生关系的桥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合作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着对世界的理解。不同的主体之间所建构的意义千差万别,要想从总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建构出对事物的多种理解,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认识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本质,转变师生角色观,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高级伙伴中介者和研究者,进而改变教学策略、方法和评价体系,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民主、和谐、平等、互动的学习情境。具体来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第一,心理疏导: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品质教育;适时对学生进行交往、合作教育培养学生会交往、善合作的心理品质。第二方法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方案的完善、手段的更新和思路的拓展。第三,价值引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研方法、探索兴趣、社会责任感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的体验和感悟,而不是一味求所谓“成功”和“成果”。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获得全面发展。
四、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知识的本质及学习的意义,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促进和推动作用。这一点对我们改进教学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不是也不可能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由于受形而上学哲学方法论的影响,许多建构主义提倡者往往走向一个极端,这是失之偏颇的,不足为取的。例如:在学习观和师生角色观上,建构主义重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意义,这相对于客观主义是一种明显的进步,但由于它过分强调学生建构知识的个体性,不仅过分强调真理的相对性,而且会使部分学生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所以,在师生观的把握中,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问题,批判地吸收建构主义合理的见解,创立我们自己的理论,促进教学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