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关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时间:2023-04-12 15:22:0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山西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消费已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这对山西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文章着重分析山西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当前山西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而提出了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调整优化山西产业结构的对策及建议。

  论文关键词:居民消费;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结构升级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结构变化是引导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力量,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产业结构升级为消费结构升级提供有力保证。产业结构决定了消费结构的变动方向,反过来,消费结构的变动将通过产业问的关联这一传导机制在产业间扩散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在适应居民消费结构逐次升级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升级。当前,山西省居民消费结构正向以“住”、“行”为主要消费特征的阶段迈进,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握消费结构升级契机,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对促进山西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山西省居民消费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居民消费结构大致经历了三次升级换代,消费结构由层进式向渐进式不断拓展升级。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羁绊的解除,山西市场经济的潜在能量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得到释放,长期受供给制束缚的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也迅速扩张。以衣着为代表的纺织行业和以“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为代表的轻工产品消费量迅速增长,在居民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消费结构变化也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由1978年的18.2亿元、51.5亿元、18.3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42.3亿元、120.1亿元、56.7亿元,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由1978年的20.68%:58.52%:20.79%,改变为1985年的19.31%:58.84%:21.89%。这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标志着山西省居民生活进入温饱时期。
  第二次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为集中的消费热点,并迅速普及。1981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0.6台、洗衣机6台、电冰箱0.2台、录音机13台,刚刚开始进入萌芽期;到1998年时,彩电拥有量107台,洗衣机增加到91台,电冰箱增加到76台,已基本达到饱和期。而带动这一变化的,则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从1978年到1985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从301.4元增长到595.3元,而到1999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4342.6元。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大大推动了山西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变动,山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已经由1990年的18.82%:48.92%:32.23%,改变为2000年的10.94%:50.34%:38.71%。第二次消费结构的升级标志着山西省城镇居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开始步入小康社会。
  第三次是目前我们所经历的以“住”、“行”为主要消费特征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00年的34.9%、48.6%下降到2005年的32.4%、44.2%。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和其他商品服务的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用于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服务消费的比重上升,它们由2000年的10.93%、7.63%、8.45%、13.94%分别上升为2005年的11.48%、8.49%、9.53%、14.70%,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消费的迅速增加。这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居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医疗保健支出增加较快,交通通讯和信息消费成为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的亮点。同时,随着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以吃穿住为主的温饱型消费倾向得以改变,呈现出生活消费多样化和向享受型变化的新趋势。农村居民用于吃、穿、住、用的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比重上升,变化最为显著的是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消费的迅速增加。2005年农村居民交通通讯人均支出所占比重为8.54%,比2000年上升了4.29个百分点,文化教育娱乐人均支出所占比重为14.89%,比2000年上升了3.11个百分点。这表明山西农民在吃穿住用方面得到极大改善后生活消费增量主要投向了享受和发展方向。这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标志着山西居民生活开始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总体上看,山西居民家庭消费已经摆脱了追求温饱及生存消费阶段,消费结构在加速升级换代,由过去的满足基本生存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层次转化。
 二、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国家居民消费一旦升级到以“住”与“行”为主要内容的阶段,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势能就是持久强大的,因为产业结构是由需求、以技术为主的供给和比较优势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而消费需求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制力量。目前山西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正在向纵深发展,这为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能够顺势利导,就能给山西省的经济带来长期的景气与繁荣。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以下机遇:
  第一,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为优化产业结构带来机遇。随着山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促成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这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初级阶段,食品、服装类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带动了轻、纺工业的较快发展;在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阶段,电冰箱、洗衣机等家庭耐用品开始进入居民家庭,这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现阶段即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时期,人们日益关注“住”与“行”,用在“住”与“行”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直接推动了建筑、汽车及其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并且由于受产业链效应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消费范围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生产和消费资料的构成,而且还影响着全省的产业结构。
  第二,热点消费品的产业链效应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标志就是以商品房和私家车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开始家庭化。住房、汽车等商品的产业链比较长,它们的消费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据统计资料测算,由于汽车产业链很长,辐射面广,能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化工、建筑、服务及其他5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住宅业的发展能带动建筑、建材、冶金等50多个物质生产部门20多个大类近200种产品的发展,另外,住宅行业每吸纳100个人就业,可以带动相关行业200个人就业。可见汽车、住房等热点消费品的拉动作用范围广、层次高,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启动并合理控制这些热点消费品的市场导向对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有裨益。
  第三,教育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热点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智力支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文化、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持续上涨,并且消费的规模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这些产业利用自身创造的价值来提高自己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提升自己的地位,并且通过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间接价值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行业包含较高的智力和科技因素,因此它们的发展必将为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活力,提高山西省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成为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智力装配部”。

  三、山西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新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山西产业结构分布情况:第一产业6.3%,第二产业56.3%,第三产业37.4%。山西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9.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2.9个百分点。可见,山西省经济支柱产业仍为传统工业产业,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表现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并高度依赖煤炭。煤炭、冶金、电力、炼焦和建材五大行业的增加值和利税占全省工业企业的70%以上。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产业结构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山西现有的一万多个工业企业主要依靠煤矿生产,以至于在产业结构以至资源配置上,形成少见的单一格局。重工业的比重太大,而且效益又低。随着国内煤炭市场的滑坡,煤价下降,2003年一年仅煤价下降因素就使山西损失3O多亿。一旦煤矿经营出现危机或者因资源枯竭被迫关闭,就会导致山西经济的彻底瘫痪。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进而影响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高新技术产业在山西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最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引进高新技术的环境还不够宽松,对投资商主动到山西来投资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二,思想观念转变得还不够快,思路还没有拓宽;其三,对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信息选择和利用还不够重视。
  第三,人才缺乏。在人才技术方面,缺乏“人才培养一技术创新一技术改造一人才培养”的完整科研体系。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技术是发展的动力,要加速实现工业结构顺利转型必须依靠人才体系。根据经济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将人才价值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价值,将最终产生的经济价值用于人才培养,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的“人才一产业一人才”相互扶持道路。
 

 第四,数据信息化产业落后。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数据信息方面,山西缺乏专业数据库资源共享化,这将导致重复数据信息测量,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企业一科研一院校”问扮演“联络员”而不是“指导员”的角色,更新行政人员成为加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五,环境污染严重。环保意识薄弱和环保法制观念缺乏是当前企业的严重问题。与严重污染相对应的是山西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工业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方式粗放。山西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以煤炭开采和加工利用为主的产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原料型、粗放型,消耗资源多,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山西省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和烟尘排放均居全国第一,癌症和职业病发病率也高于我国其他地区。

  四、对策及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山西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严重削弱山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因此,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是山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一,加快山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要继续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主要是调整优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使农业现代化建设登上新台阶,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程度明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是要解决以采掘为主的初加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带来的低效益、高污染的问题。加快传统工业和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加快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步伐。积极发展生物工程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是加快发展新兴第三产业,促进信息、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和法律、审计、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第二,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消费需求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盘。山西要抓住人们消费需求发生变化、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机遇,按照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的优化组合,扶植战略产业,增加短缺产品的产量,减少过剩产品的产量,确保产业结构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形成最优的产业结构,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善创造条件。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投入是提高科技新工程发展速度的基本因素,科技投入的数量和质量是直接决定区域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山西省科技创新后备力量不足,而且从事“科技一经济”转化的专业技术人员偏少,这直接阻碍了本地区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科研与产品的脱节,降低了实用性科研能力。
  第四,注重培养人才。人才是科技研究活动中最活跃也是最有发掘潜力的因素,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科研队伍是产业调整的核心战略。应着力构建一个人才“评估一聘用一培训”体系,健全人才供求交流平台,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适当放开人事管理制度,大力奖励和表彰创新人才。
  第五,建设“数字山西”。建设“数字山西”是关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才能促进我省的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六,保护环境,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我省应迫使那些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治理改造、升级换代,能治就治,能改就改,治不了、改不了就关停、淘汰、转产,这样不仅保护了环境,更为优势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提供了环境容量,同时也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