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浅析专业化: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改革趋向

时间:2023-04-12 15:22:00

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教师专业化的提出与实践,既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体现,也是高师教育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追求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在专业化思想指导下,本文提出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路。

  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修养的专业。从专门职业的特征来看,教师职业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因此,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不仅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更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一、高师院校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加以理解。“从静态角度来说,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是一种职业的‘专门化’,强调的是教师岗位具有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职业特点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职业培养机构及其制度以及职业标准、保障制度、规范的职业管理制度等等。从动态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状态,同时又是一个制度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川。简言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专业水平和质量提高的过程。

  社会学认为,社会进步总是以高度的分工和专业化为重要的标志,教师专业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教师专业化可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教师地位的改善,优化教师的群体素质和知识结构。目前,教师专业化浪潮已席卷全球,顺应时代潮流,借鉴世界各国、各地区教师专业化的成功经验,我国要实施教师专业化战略,首先,要保障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物质资源的投人,国家要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保障教师专业自主权;其次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

  目前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很多已升格为师范学院。1996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胜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对师范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但是,新时期承担着培养教师历史重任的主要是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基础阶段,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条件。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培养的专业化,追求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既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个人专业化的主要途径。教师培养的专业化一般需要两个方面来落实,第一,教师职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更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所以作为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必须树立教师培养的终身意识,树立一种教师终身学习、终身提高的意识,必须根据培养和培训的对象来调整教育形式、内容和目的以满足社会、教育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需求;第二,教师培养的专业化,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教师培养机构、制度、资格及质量的规范和认可。因此,追求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教师专业化。

  二、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学历培养师资的趋势日益明显,扩大高师本科培养规模、压缩中师培养规模的认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教师职前培养的三级体系正向二级体系过渡。2001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院校举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所需课程。”至此,我国正式以“教师教育”的概念取代“师范教育”一词。但是,目前我国高师院校仍然是教师教育的主体,承担着教师专业化的重任。然而,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还存着很多问题,不利于现代教师的培养,严重制约教师专业性发展。
 1.教师教育模式单一。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进修的全过程。教师职前培养、人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目标,在国外已有很长时间的成功实践了,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师范教育结构也正向这一目标进行调整。但是从整体上讲,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模式在教师培养上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划一性培养。各类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时缺乏培养规格上的明确分工。教师培养缺乏灵活性,不能满足中小学教育的师资需求。(2)封闭型培养。一是表现在与中小学教育的脱节,忽视中小学的实际需要;二是表现在对教师教育的行业和地区的垄断上。(3)理论型培养。在学术发展和对学生学术能力的需求上与各级综合性大学看齐,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削弱。(4)终结性培养。以教师的职前培养为中心,忽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两类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沟通与合作。以致职前与职后脱节、条块分割、课程体系混乱、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比较严重。

2.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高师院校所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大多还囿于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范围,尤其是其中有关理论已经与今天的教育现实距离甚远,有的院校的相关教材多少年也没有更新过,教学内容单调,特色也不够鲜明,可读性不强,失去了作为教师发展理论的应有地位和价值。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从教师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教材还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可行性,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教师的职前培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实践课与理论课相比微乎甚微,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调查、教学观摩、模拟教学等活动。就连对学生从教技能的锻炼起关键作用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也存在着时间短、次数少、实习基地少、指导教师少、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

3.忽视师德教育。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一些教师的师德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意识较强,奉献的意识淡薄,往往从经济的角度计较个人得失,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对教师职责的认识不清,缺少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进取心。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德教育应该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很多院校更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其进行职前师德教育。一个没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因此也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了。

  三、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思路

  教师专业化或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的本质和提高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根本。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和实践,既是高师教育步人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体现,也是高师教育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追求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这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专业化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教师专业化及教师教育专业化思想指导下,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路:

  1.革新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强化质量意识。关于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应定位在合格的教师上,所谓合格教师至少应具备: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宽广深厚的知识背景,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灵活机动的教育机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更新知识和创造能力,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能力,富有感染的人格魅力,稳定健康的身心素质。这也是专业化教师的具体定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起点,面对时代的挑战,高师院校只有明确教师培养目标,才能真正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教师教育专业化私度如何,往往体现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开放程崖上。因此打破以往师范教育封闭定向性的培养,多现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师培养就成为教师教育改革配最大特点。现在,高师院校体制改革已经启动,一些教师教育开放性的改革已经卓有成效,有一定代去性的改革是北京师范大学的“4十2”教师教育模拭的探索川。目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如“3+1”学士培养模式,"4+1”双学士培养模式,"4十2”硕士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各有利弊,需要加以认真分析并应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扬长避短,力求取得最佳的效果。

  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意在提高教师教育的效率,促进教师快速、健康、和谐发展。“低效率”不仅会影响教师的发展水平,而且会造成高等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教师教育低效率的解决,首先取决于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程度,进而取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程度。因此,高师院校必须强化教师培养的质量意识。

  2.努力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当今中国教师教育发展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新模式,也是我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培养、人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以及建立教师终身教育的协调体系;二是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建立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在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下,师范院校职前教育就真正成为今后发展的基础,使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在职提高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与物质条件。这样,阶段性师范教育就演进为终身的教师教育。因此,高师院校要继续抓好职后培训,变一次性培养、终结性培养为形成性培养、终身性培养,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合理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优化教师知识结构。高师院校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实践载体是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专业训练和发展。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首先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其次要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设计取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减少学科专业课程课时比例,提高学术水准,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再次要以教师专业化为设计取向,加强教师专业教育,增加包括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师理想、专业知识、专业智慧、专业情意、专业职能等多方面得到发展。高师院校通过构建“教师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以实现优化课程结构,达到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合格中小学师资的目标。“教师发展教育”课程是研究教师发展现象、揭示教师发展规律、提高教师教育效率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和教育实践深化过程中产生的系统性、基础性的理论学科。近年来,各国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培养教师能力。如美国师范教育的教育专业课程占总课程比例为20 %,其中2/3为教育理论课程。新时期, 须合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比例,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4.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专业情意。教师要为人师表,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自律性、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对教育对象不求回报的关怀和公正无私的爱,呕心沥血的奉献品质,以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合作的品行,等等。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人民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师德,才能保证自己履行崇高的社会职责。因此,师德教育应该成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高师院校可以通过为师范生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培养教师的专业情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教育,使师范生具备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