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浅谈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要素及其实现途径

时间:2023-04-12 15:22:00

伴随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管理的有效性将对组织的良性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根据对知识价值链的认识,文章认为,现阶段影响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主要有:网络型多通路知识转移途径、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和知识创新型组织文化。我国可以通过建设服务型、完善电子、创建学习型最终实现构建和谐型的目标。
  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而对知识进行创新,以便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提出应变策略,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社会管理核心主体的,拥有丰富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借鉴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经验,实施知识管理无疑是优化内部管理、提高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因素会影响到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因此,只有在明确关键因素的基础之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国知识管理的实施才能达到最终的理想效果。
  
  一、知识管理概念的界定
  
  关于知识管理的涵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个共同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①知识管理专家Yogesh Malhotra(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配合的组织过程。②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管理是使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场合和载体传递给恰当的人,以实现最佳的组织决策,从而运用整体的智慧来提高整体应变和创新能力。”③郭毅辉、张立厚(2002)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的原理与方法,采用技术、经济、人文等手段,对知识作用于知识而创造需要的新知识的过程进行科学的计划、指挥、组织、协调和控制,从而有效地保证组织目标顺利实现。”④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都是以知识和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为核心来探讨知识管理的概念。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界定。知识管理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知识共享为目的,为增强组织绩效而创造、获取、使用和管理各种知识的动态管理过程。知识管理能够有效整合组织整体资源,提高组织整体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模式
  
  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进行管理,使的知识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增值。知识价值链通常包括知识的储存、知识的传播、知识的获取、知识的整合以及知识的创造等环节,知识在这个知识链上形成一条知识流。知识管理实施的主要内容也是紧紧围绕这条知识链展开的,它构成了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图-1知识管理实施的基本模式 成功的知识管理在于对知识价值链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并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加速知识的流动和应用,使知识成为组织创新不懈的源泉。
  
  三、影响实施知识管理的成功关键要素
  
  企业在特定行业或特定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和骄人业绩所必须集中精力搞好的一些因素被称为成功关键因素。这里,笔者引用这一概念,根据知识价值链的关系对实施知识管理的成功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成功关键因素主要有:网络型多通路知识转移途径、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和知识创新型组织文化。
  (一)网络型多通路知识转移途径
  知识管理需要良好的组织基础,需要组织成员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丰富和管理不断发展的知识。因此,组织应该借鉴企业经验,通过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或知识主管,保证知识在组织内部能够横向、纵向地自由流动,实现知识的积累、共享、创新与应用。同时,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转移,这些途径可以相互促进从而成为网络型的多通路知识转移途径。成功的知识管理都强调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知识转移,每一种途径通过不同方式增加了知识的价值并促进了知识的使用。随着互联网和全球电讯系统的发展,交流的途径大大增加了。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多种知识转移的途径,如在门户网站上开辟BBS、建立“实践社区”等,从而在实现知识转移的前提下,降低交流成本。
  (二)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
  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往往是一种不自然的行为。因此,要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就需要有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激励机制。在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中,过多地依靠了管理、监控、指示、命令等刻板的管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组织成员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员的知识更丰富,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更强,因此,在激励他们自觉参与管理和创新时应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创新,而不应使其处于规章制度约束之下进行工作,导致他们创新激情的消失。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与应用,必须借鉴企业知识管理激励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管理激励系统,使组织成员乐于创新知识、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

  (三)知识创新型的组织文化
  当代美国公共管理学、组织理论的著名学者J.Q.威尔逊认为:“组织文化是由协调运转机制所具有的使其对相同的刺激因素做出与众不同之反应的那些已经形成的且持久不变的特性构成的。”⑤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组织”(包括企业、)都要适应如下要求:第一,以知识为资产,通过跨领域学习和知识交流合作创新;第二,建立共享的知识和不断学习的文化;第三,从官僚主义向协调工作转变的新概念“领导”理念;第四,宽松的环境和团队精神相结合,等级制和网络组织相结合的柔性机制;第五,需要智慧集成,跨学科合作研究的环境和打破界限或界限模糊的生产和研究系统。⑥因此,在内鼓励知识共享,营造知识创新型的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的关键之一。通过内知识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联系,逐渐形成知识管理的网络。
  
  四、我国实施知识管理的路径
  
  在明确了实施知识管理的成功关键因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可以通过建设服务型、完善电子、创建学习型和打造高效最终实现建设和谐型的目标。
  (一)遵循“人本管理”,建设服务型
  建设服务型,一方面需要制度的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人的保障。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即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管理的视角下,我国组织的变革与创新必须遵循人本管理原则。公务员工作效率的提高,将直接带来服务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大胆授权,提高工作效率。知识型公务员拥有知识资本,在组织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强。因此,管理的重心要下移,行政领导人员要敢于、善于对下属进行授权,给知识型公务员比较大的自主权,从而通过改善人的因素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能。其次,要民主互动,改善工作氛围。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增加公务员对组织的关注,增强其主人翁感和个人成就感。再次,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力度,保持活力。人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人才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只有高度重视和培育大量的创新型知识人才,组织才能有效地推行知识管理,创新管理。
 

(二)强化知识管理效能,完善电子
  知识管理与电子政务的结合,促使工作建立在知识化、科学化、网络化、技术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基础上,从而为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成长为知识型提供了有效渠道。具体来说,可以从五个途径加快建设电子化。第一,加快通信网络建设,将网络和其他网络连结在一起,使整个社会分享彼此的信息。第二,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和数据库体系。电子政务要求将所掌握的数据和信息在各级部门之间进行交换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要求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和数据库体系。第三,发展公用电子资料库。电子化的重要目标是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能够而且必须向社会公开,从而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增值利用。要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重点,加快建立经济、贸易、文化等部门主导的电子公共资料库,在最大范围内提供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扩大信息资料的交换与流通途径。第四,完善电子化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电子化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这主要包括涉及规范信息公开的法律、涉及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涉及个人隐私的法律、涉及信息安全的法律和涉及信息化的其他法律。第五,加强电子化的信息安全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正在由以专属主机和封闭网路为载体的开放式分散处理机制,逐步走向由国际互联网为载体的多媒体信息交流和业务处理机制。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以确保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失。⑦
  (三)依照“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是这样一种组织:“在其中,人们不断地扩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他们所真正期望的结果;在其中,人们可以培养新的扩张性思维方式;在其中,人们可以不断学会如何在一起学习。”建设学习型,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创建学习型行政组织的前提。知识的收集、开发与应用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知识管理是不断延续的。作为组织就要首先形成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使组织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不断提升我国组织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第二,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要解决好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把学习与工作系统、持续地结合起来,使人员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保证组织成员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还要鼓励积极学习,将知识的拥有量和自身知识对组织的贡献量与职务升迁、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奖惩等紧密挂钩,形成培训、考核、任用、晋升一体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三,强化系统思考能力。构建学习型行政组织需要充分改善行政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使组织的管理者能够协调各部门间的行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加强反思和团体学习的能力,使其在共同愿景的感召下,共同承担组织面临的任务。第四,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善于结合实际,将单位的日常工作、学习及相关程序引入创建学习型的轨道与程序中。
  (四)引入“组织再造”理论,打造高效
  组织再造是现代企业组织的基本理论之一。组织再造的根本思想,就是将组织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取代以往的被各部门割裂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支离破碎的组织。具体而言,运用组织再造理论,打造我国高效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建立扁平化的结构。改变传统多层级的组织结构,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已经成为组织设计的必然趋势。目前,“少层级,大幅度”结构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施的行政管理模式。在信息化和知识化时代,组织应建立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模式。这将有利于保证国家政令的统一,避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第二,建立无缝隙的服务。无缝隙组织是指可以用“流动的”、“灵活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语来形容的组织。⑧它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无论是对其成员还是对最终用户而言,它传递的都是持续一致的信息。无缝隙组织的概念强调了一种整体性、连贯性与灵活性。无缝隙正是以这种无缝隙组织为基础的。无缝隙抛弃了官僚机构中陈旧、呆板、顽固、缓慢、高高在上的这些弊病,取而代之的是具有高度的适应性、灵活性、透明性、渗透性的组织优势。当前,不但要倡导向服务型转变,还要力求做到服务的无缝隙。这要求时刻以公众为中心、以竞争为导向、以结果为目的,强调对公众实行面对面服务,从而使公众成本最小化,提高公众的满意度。第三,团队化的管理。团队化管理以实现组织目标为导向,组织成员能力互补且工作氛围融洽,能够有效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进而能灵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并出色地完成组织任务。再造时能否突破传统组织文化的束缚,进而塑造一种极具团队精神的组织文化将成为打造高效成功与否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