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5:22:00
审美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是审美心理建构,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形式和内容的建构。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审美因素,发现其中的美。审美素质的养成应该通过审美人生教育的实践来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使人的身心变得更加健康,而不仅仅是掌握生活的技能。教育应当引导人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能给予人生活的热情与智慧。语文教育承载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研究发现,语文工作者大多只关心个别的、具体的、孤立的审美活动的研究,而不愿意把诸多的审美活动综合起来,从审美整体性上去把握美育;或受陈旧观念的影响,美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无法凸显人的主体地位,违背时代潮流;或把美育仅仅当做手段,忽视了美育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
纵观以上语文教学研究的实际状况,教学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并未能很好地结合。在教学形式方面,要把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当做其核心任务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联系有一种必要的审美心理结构作支持。如果语文美育不是以建构审美心理为基本目的,而仅仅追求对片段美的事物的认知和某些审美观点、技法的获得,那就把美育引入死胡同。审美人生教育乃是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的教育,其目标在于滋养性灵,省悟人生,提升生命品味,而这也正是文学艺术的终极关怀所在。文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为起点,最终落实到审美人生教育上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的养成也离不开审美人生教育。
一、审美心理的建构
审美是主体对客体审美特性的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发展是使人由自然的人变为审美的人的基本前提。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美育实践来积淀审美心理结构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实现建构审美心理的目标。审美心理结构是多维度、立体式的网络系统,所以,审美心理的建构是整体建构,而不是局部的心理形式和内容的建构。语文审美教育特别要注意从整体入手,切忌片面、单一,使学生审美心理残缺不全。
在语文美育过程中,学生主体被客体美所打动,客体所蕴藏的审美情感内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情感,将客体的审美理想、审美人格内化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人格。审美心理内容包括:
(一)审美观念的获得
审美实践使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其结果是审美心理形式的建构、发展,审美心理内容的不断丰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通过审美感知,调动想象、激发情感、形成判断,达到审美理解的高境界,使判断上升为观念,丰富了理性的内容,积淀了审美观念;其形成、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人的审美。语文教育要通过美育实践丰富审美心理内容。要注意审美观念的获得,在从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的获得中,避免思维定势影响审美观念的形成,及时更新审美观念。
(二)审美品味的提升
审美品味是一种超现实超功利的人类的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化的趣味。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扬弃的态度对待历史及当代的审美文化形态,提高审美品位。审美品味的提升要依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人文修养,夯实文学底蕴,积淀审美品味。
(三)审美理想的确立
理想指的是人对未来的某种追求,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精神和心理的状态。审美理想是人最重要的理想形态之一。从人的终极关怀角度来说,审美理想反映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状况,是人的本质所在。审美主体在复杂的审美活动中不断得到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观照、反省,唤起自我意识,促使其端正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语文教育要做的是,在美育活动中引导学生领略对象的人格魅力,理解对象的审美理想,促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想;在美育活动中,注重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确立审美理想。
(四)审美人格的解放
审美人格的解放意味着人的人格结构进入了完美和全面发展的境界,人成为了全面发展的新人。其表现为创造力的旺盛、人格的健全以及个体的自我实现。语文教育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塑造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语文教学具有审美特性。第一,情感性。情感是为人所专有的,是人对认识对象的一种体验和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形式。审美情感不同于一般的情感。它是由美的形象所引起的,审美情感使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之中,是情感与意志高度有机的统一。第二,形象性。美育以情动人,是通过审美形象来实现的。审美形象是美感的基础。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用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美育,借助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第三,愉悦性。古希腊的美学家贺拉斯,很早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美育原则。这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给人以快乐,又给人启迪。美育的潜移默化过程正是通过美育的愉悦性逐步实现的,所以,语文教学要达到育人的目的,绝不是靠一两次的欣赏活动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审美材料,进行经常的审美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人格。
综上所述,美育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美育通过事物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它借助外在的美好形象来影响人的情感,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其育人的功能使它注重于开发心灵、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其次,美育是用美的知识武装学生。学生掌握美的基础知识,是他们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前提,是他们形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感知,让学生走出狭隘的小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再次,美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审美素质的养成
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世界上一切优良的东西,都是经过培养之后形成的,一旦某种优良规范形成,它就流传于世,成为一种习惯,并将影响着人的一生。
养成教育主张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长期践行、外在培养与自我内化等多种教育手段,而进行审美教育则侧重于行为习惯养成,与认知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等素质,使之形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及发展方向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审美品位。
审美陶冶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具有独特的素质养成作用。审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因而美育一种文明教育。也就是说,美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审美成为人的教化的关键环节。审美陶冶可以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教育中,把人生教育融于审美活动中,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愉悦中,进行人生的思考,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审美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志,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审美人生教育
(一)审美人生教育的内涵
美育是以审美方式来实现人类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从而促使社会向完善、和谐的理想境界发展。从根本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人类的诗意情怀,以超越现实功利、本能欲望、理性工具的审美眼光,以“诗意的栖居”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判断事物,审视自我。这既是一种至高境界的美学态度,也是一种至高境界的人生态度。
(二)审美人生教育的策略
文学是人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因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及其美学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作家浓郁的生命意识和情感体验,它以时代精神和历史意识来审视生活,使文学成为一种精神价值测定。当人们通过阅读文学领悟到社会的本真、生命的意义时,即形成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传导活动时,人们的心灵便会突然敞开,产生思想上的领悟、心灵上的感动、情感上的共鸣,以文学内容来观照自己,从而达到全身心、全灵魂、全人格的苏醒。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文学课教学,强调审美人生教育,使学生在阅读感受中获取一份生命的情怀、精神。
1.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始终唤起人们心灵的震动,原因也正在于它包含着极其浓厚的生命意识。如读《春》,让学生领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还要帮助学生去感受新生命的勃勃生机,唤起学生对新生命的挚爱与珍惜;读《归园田居》,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粗浅认识中超脱出来,引导学生去体悟陶渊明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审美人生理想。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景象的世界,实际上也是作者心灵的投射,是情感的对应物。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又何尝不是心语呢?
2.感受体验作品的情感
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它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目的应是充分关注人的体验能力,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人。体验教育情境中蕴涵着的生命的意义,应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从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本来含义中,达到对人生、世界意义的理解,进而培养领悟能力。
3.由品文而悟道
“道”是指人生之道、生命之道,即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悟道”即建立起审美的人生观。这是审美人生教育的目的。这一个过程一方面需找准结合点,如读《祝福》,可以从祥林嫂自我意识的丧失方面挖掘其悲剧的根源,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重要;另一方面需通过审美的方式,即通过主观倾向的生动形象,由感性到理性地去体悟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审美人生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从而使学生自动地抛弃低俗平庸的价值观而向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的审美人生靠拢。它把人生教育融于审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愉悦中,进行人生的思考,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审美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志,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真正地落实了养成教育的新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