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关于家庭对未成年人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性研究

时间:2023-04-12 15:22:0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族成员潜移默化着未成年孩子的多方面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准父母、已为人父母正确的婚姻观念、家庭观念、责任意识,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加强生活、劳动、学习、情感、意志、品德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是立足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生命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是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人 习惯养成教育 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会通过家庭、家族成员潜移默化着未成年人构建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各种行为习惯内涵。惜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充分证明了家庭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大影响;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将家庭、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做了明晰分工,强调了家庭父母与学校教育的轻重份量。而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他们除了接受学校教育外,更不能丧失了父母的正确引导。
  试用“google.conr”搜索“青少年自杀原因分析”:“…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l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北京高校心理素质研究会副秘书长聂振伟副教授说,青少年自杀主因在于所面对的社会压力较大,而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造成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不高,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而且因为“家庭破裂、亲子关系恶劣造成自杀所占比例为50%”。检索“青少年犯罪”,归纳起来:犯罪人年龄偏小,呈现低龄化趋向多出于享乐、精神空虚,多往往不计后果……罪犯改造难度较大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上升。诸如上述情况发生之后,一些家长与老师居然感觉不到事前的征兆。由此观之,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副面影响,学校、家庭教育不懂规律,教育方法失策;或者父母放任发展……都会影响他们各个生长时段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毁灭性灾难。因此,帮助准父母、已为人父母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促使他们能高水平地根据未成年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智力发展规律,营造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氛围,有计划、分层次、成系统地加强生活、劳动、学习、情感、意志、品德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是立足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生命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是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

  1现代家庭对未成年人教育现状

  随着现代化文明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激烈,网络文化、世界多元文化交汇,现代人经济实力的增强,既让人们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不断提高,但也解构着古老文明的家庭观念、婚姻观念、消费观念,解构着部分成年人对他人、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使一部分未成年人面临着家庭和谐关爱教育缺失;加之,家庭教育的开放性,使当下未成年人所受教育影响,知识拥有、个性张扬程度、所受压力状况远远超过了既往任何时代的同龄人,使家庭教育凸显困窘。

  1.1当下孩子在家庭的教育处境
  当下,未成年人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生存处境分三类叙说:第一类博爱型,即由父母直接参与对孩子从出生到成年找工作之间的教育呵护。第二类薄爱型(新型的留守儿童)。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父母健在,因为工作繁忙,在经济收入特许下,将孩子交给了学校,形成了“托儿所到大学”的一线贯通的全程教育托付。二是经济条件不允许,父母为生计奔忙,居无定所,孩子户籍原因异地就学难,只好托付给了长辈看护,形成了隔代溺爱为主流的家庭教育影响体系。这两种情况,父母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影响是定时的媒体书信遥控,偶尔的家人团聚,家教的潜移默化度淡化。三是单亲家庭。如上几种家庭父母,在亲身感受到社会激烈的竞争后,会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深谋远虑。只要自己能力允许,从孕育孩子开始就设想了一系列一整套培养方案:出生前的胎教,出生后预设了一系列好学校——从幼儿园到重点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从孩子刚刚能咿呀学语后,至一路成长走来,安排了文化、艺术、电脑网络操作等多方面知识学习,能力训练,请家教、进各种补习班从不间断,甚至将自己人生中不能实现的理想全都追加与孩子完成。无视学校学习任务繁重。远离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习惯养成教育计划,远离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断拔高孩子的实际智慧水平与身心接受能力,让小小年纪,就承受着繁重学习竞争压力与精神压力。第三类缺爱型,这些孩子的各种行为养成教育主要在于学校,孤儿院。孩子生存十分孤独,感受不到家庭温暖,为学校养成教育增添了复杂的内涵。所以,笔者在此特强调家庭父母的关爱教育水平。

1.2现代未成年人父母的关爱教育水平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再苦别苦了孩子。再累别累了孩子”,这是当下不少父母的养育哲学。如此观念下.孩子基本上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习惯。在学校里,小小年纪,攀比的是家庭物质财富的富有,富有者趾高气扬,贫穷者自卑烦恼。为了孩子,各个家庭倾其所有,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欲虚荣心,无意中极大地刺激了孩子依赖他人进行物质高消费,厚享受的不良欲望。一部分孩子的人生理想全由父母设计着,独子地位,从小便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个性。
  一则调研数据显示“上海市约有23.1%的家庭存在对孩子关爱不足的现象,29.6%的家庭存在关爱过度现象。其中七成父母不知怎样去爱孩子。上海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和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发布调研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父母需要补习‘爱的教育’课”。管中窥豹,上海这个现代文明发达地区家长的关爱教育水平是如此,中国大陆上的其他地区也可想而知。

  2提商家庭教育水平的策略性探究

  2.1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父母之爱子,则为子谋深远,中国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比较重视家庭教育。由于不懂得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智力发展水平,不懂得孩子最适时的需要,才使得一部分家庭教育失败,让孩子成了问题少年,使得自己对孩子的真心关爱却成了孩子的最反感、最仇视。笔者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教育心理学专家,特为准父母、已为人父母开设青少年儿童婴幼儿一线贯通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班,并使之成为为人父母的一门必修课程。各级部门要为家长制定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学习机会与充足时间;建立学习考试制度、奖励制度;定时的家长与家长间的交流制度,并配有专家适时在场的听证研究指导;解决孩子异地就学、升学考试难的困境;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父母与孩子有更多相处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2家校结合,规范家庭的教育行为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形成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然而,当下客观事实是:家庭与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要么是各自为阵;要么是学校教育孤军奋战。
  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重要基地,是进行高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人生中的学生时代,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是学生能力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形成的最主要场所。如果说家庭教育是为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着染健康底色的话,那么,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则是使孩子如上诸种学习内涵更加呈层次化、系列化、系统化、规范化、正统化、熟练化、定性化、习俗化,更成广延性。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强烈愿望,让学校老师、家长步调一致、科学合理地真正成为孩子们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引航人,合作伙伴。各级学校相关领导要组织教育教学专家,就从幼儿园直至成年之间,根据孩子们在各个成长层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分层级、成体系、一线贯通、逻辑严密、结构紧凑、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及习惯养成规划,组织家长了解把握,并不断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积极配合学校,引领监督,尤其是在为孩子们的学习上请家教、陪读,进各种补习班之前,应懂得多与各科老师勾通协调,懂得分析研究是否与孩子的学校学习相冲突,懂得对症下药、插漏补缺,给孩子们留下更多自由活动的时空,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创造性活动,而不是盲目的追加连成人都感到太累的教育。当代未成年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不低,实施这一方案是行之有效的。

2.3激发爱心、提高责任意识
  2.3.1当下的家庭状况
  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进步,多元文化的交汇,也畸生出了一部分人人情的淡漠,恋爱、婚姻观远离传统文化。
  2.3.2激发做父母的爱心、提升责任意识
  家庭是个体生命生活的港湾。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相亲相爱、患难相携等良好习惯氛围是个体生命生存的能源。更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赖以依托之本。同时,父母的人生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意志品质、待人接物、文明礼仪、文化修养、性格气质、处世哲学等都会对幼小的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母爱中蕴涵的温柔、善良、热情、细腻、坚韧、勤劳等阴柔之美;父爱中蕴涵的宽厚、豁达、遇事沉着冷静、坚韧顽强等阳刚之美,会形成孩子刚柔相济的生活习惯,处世哲学,思维方式。如果家庭内部成员间经常争吵不休、矛盾重重,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情感世界,严重影响整个家庭上下几代人的情感和谐;父母之间斗殴争吵,感情破裂离异,第三者插足,或是发生恶劣伤害事件,或者感觉遭遇被遗弃,都会使孩子养成性情粗暴、好斗、冷漠、不负责任、无所顾忌等恶劣习惯,其情伤特别严重深远,甚至会消解学校、社会对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所以,当下,应努力帮助准父母.已为人父母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婚姻观念,提高责任意识。
  各级部门应制定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学习机会,对成年人应分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工作性质的不同有计划地开展学习,让为人父母者,时刻不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家庭内部成员应有人情味,懂得释放自己工作紧张情绪而不至于伤害家庭成员;为未成年人提供就父母工作地最近的学校就读,消除目前因户籍异地就学难的困境;将孤儿院的孩子委托给有能力且喜欢孩子,愿意抚养孩子的夫妇,让他们享受家庭温暖;对孩子放任不管型父母,应采取教育帮助或者强制手段,对遗弃孩子的父母应按相关法律进行处罚。各级大学应开设情感课程;对社会青年,各级社区应设立讲堂:聘请教育、心理学专家主讲情感课程,努力增强广大在校青年、社会青年的恋爱婚姻观、建设家庭观,增强为人父母的责任意识。
  古人云:家和万事兴。营造一个充满爱意、温馨、民主、理解、宽容、团结、互助的家庭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家庭的凝聚力,让家庭事业兴旺发达,还会增添社会的和谐,更是为幼小孩子健康心理习惯的养成:活泼、热情、开朗、开拓进取、自主自立、吃苦耐劳、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诚实奉献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事实上,孩子们的各种习惯呈现的情感内涵无不浸染了家庭父母习惯习俗情绪的底色;浸透着区域性,民族化民俗风情精神内涵。父母是孩子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任老师,是最亲、最可信任之人,和美的家庭会为孩子建立起畅通的情绪交流信息公路,养成自觉情感倾诉习惯。这有利于把握孩子身心情感变化脉络,便于对症引导,避免人生成长走弯路。当家长们明白了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健康成材的时候,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做好孩子的榜样性人格素养规范,这样也可减少或者消除社会中成年人的犯罪几率。
  事实证明:家庭成员的情感和谐、身心健康会促进社会、民族的和乐。这是未成年人养成健康人生习惯形成的坚实砥柱。孩子的健康发展,会促进家庭的稳定和乐与兴旺昌盛,可以软化并消除人性恶的一面,可以纯净人伦,优化人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