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试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自我养成教育

时间:2023-04-12 15:22:00

健全人格就是把自己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起来,以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为基础,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系统和完整的心理结构。健康人格形成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这是内因,本文就健全人格的自我养成 教育 问题,从对己、对人、对环境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健全人格;自我养成
  健全人格就是把自己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起来,以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为基础,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控制系统和完整的心理结构。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过:“坚定自己的选择,同时尊重他人的不同选择,在理解与宽容中获得豁达与大度,是一种精神境界”。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健全人格的“独立性”与“共容性”两个方面。独立性指的是能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并且能坚定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当然独立性还是以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以人与人之间尊严与权利的平等为前提的。共容性包括“共”与“容”两重意义,“共”指的是人们在价值上的普遍联系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以及正在形成中的共同规则和共同伦理。“容”字表明:共容性并不是对传统依附型社会关系的简单回归,“容”是建立在对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观念、不同生活方式和不同作风的充分理解、宽容、对话与沟通的多样性生存方式。现在学校的人格培养教育内容被分割为可量化的指标,人格教育以教师的说教和辅导员的管教的标准教育模式来实施,这些人格教育的外在因素已经基本具备,健全人格的形成还需要内在因素的决定。为了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潜力,把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人生的追求和内在的习惯,健全人格形成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这是内因。本文就健全人格的自我养成教育问题,从对己、对人、对环境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己:认识自我,塑造自我
  在传说中,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是西方诸神所居住的地方,那里有西方的主神宙斯以及由他所统率的众神氏。凡人是难以涉足于神的地界的,而神的箴言——“人,认识你自己”,又应该让人来知晓。于是,就有了斯芬克斯的故事。“斯芬克斯”是传说中的一个奇特的生物——“狮身人面”。现在的埃及还有她的一座雕像,与那雄伟的“金字塔”一样著名。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她作为神的使者,带着神对人类的忠告——“人,认识你自己”,从奥林匹斯山来到了人间,古希腊的“认识自我”这句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那座神庙里惟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
  自我认识的肤浅,是心理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卑自怜者、自暴自弃者和自傲自负者也并非全然不了解自己。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也认识了自己,但却用一种歪曲的形式来对待自己,即不能真正接受自己,其根子都是自卑。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不随意退却,不作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创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于是可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焦虑,使人心安理得,获得健康。悦纳自己必先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各方面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学会接收自己,对自己不提出刻薄、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这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以致对自己苛求,对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过分看重,甚至把在人人都会出现的问题,看成是自己都有的“不完美”表现,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信心。追求完美是人类健康向上的本能力量,但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如果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不允许自己有一点“不完美”的表现,就很容易带来适应的障碍。

  二、对人:学会爱、学会交往、学会关心
  作家雨果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持,人生本来就应该互相关心,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生存。生命的充盈和匮乏完全在于一个人对别人的关心,关心便是爱,是真实的温暖和光明,也是人生的真谛。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是群居动物,与人群一起不只是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也可使我们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大学生通过社会交往,特别是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和同学一起进行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从而增进了解、开阔心胸、增强生活及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根据 现代 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个人之所以产生情感的障碍和危机,除了由于生物学变因和心 理学 变因外,还取决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能否通过积极主动的交往,建立和保持群体间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从而获得来自群体的心理支援,这一点非常重要。黑格尔认为:“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是一条道德的绝对的命令。“人类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和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组织 教育 的主要责任”。良好品德在个体与个体关系的层面上的基本表征是“善待他人”。同时,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交友肯定有深浅或厚薄。对于事实已证明不可深交的人,我们也不妨浅交,不必疾恶如仇,注意适当的距离即可。
  德国 哲学 家马丁·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他认为,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关心是最深刻的渴望,关心是一瞬间的怜悯,关心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哲学学者内尔。诺丁斯则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关心这等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是“一种动机能量流向他人的过程”,这种能量流动过程在本质上正是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情意相互感通的过程。专注是指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那种开放、不加选择的接受。关心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一种美德,它也是一种能力——关心的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人们建立关心的人际关系,或者帮助人们关心客观物体和意识形态的知识。以关心为核心的道德人生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追求。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向善,努力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三、对环境:接受现实。适应环境
  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心理健康者总是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一则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另则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他们可能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观 规律 而不顾,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楼阁。于是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有“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说”的精神,若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便会失去自主性。人生活在现实中,没有一个人不被评说。所谓“人品”之“品”便是三张嘴。在风气不正的环境中,人品之好坏,常是由人说成的,所以做人必须有自己的原则。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重朋友忠告。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只会落得形影相吊、无人理睬的境地。
  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生活在环境之中,首先要认识环境,对环境的要求做出适当的反应。但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对环境所给予的各种外部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加以选择,并与个体的需要、动机以及能力等各种内部信息联系起来考虑,从而做出决策,调控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个体对于环境的适应虽然是主动的,但个体必须在认识环境的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适应和改造环境。由于适应环境涉及的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所以个体还要对自己的需要有清楚的了解,知道“我想要什么”,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价,弄清“我能干什么”,进而对环境因素的性质做出可控或不可控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调控的决策:对于可控因素,选取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步骤,并考虑环境的可接受程度,控制行动的速度和力度,从而有效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实现自我;而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环境因素,特别是当个体目标因环境因素而无法实现时,则应主动调适自我,接受现实,宣泄情绪,另找出路。这既有利于个体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健康的心态,也有利于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有效调整。个体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根据自己与环境的不同关系采取灵活的应对方式和凋适 艺术 ,是个体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同样一种情境,不同的个体会作出不相同的判断,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体的自我概念水平及其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观点。个体如果能对自己有比较恰当的评价,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比较辩证的观点,则常能对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性质作出恰当判断,而且能有效地调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在个体与环境之问取得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