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浅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宪法学课程建设

时间:2023-04-12 15:22:00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宪法、宪法学的发展及宪法学课程建设产生政治性影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宪法学课程建设就是要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重新思考解决宪法学课程的理念问题、教学队伍的建设问题、教学内容的构建问题、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问题、教学条件与资源的利用问题,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宪法学;课程建设

  一门学问能不能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和条件,同时也与领导层的引导有密切联系。作为实践性和政策性都极强的法学(特别是宪法学)尤其如此。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肯定将对宪法、宪法学的发展及宪法学课程建设产生政治陛影响。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宪法学课程建设就成为高校法学专业的必然选择。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宪法学课程建设就是要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重新思考解决宪法学课程的理念问题、教学队伍的建设问题、教学内容的构建问题、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问题、教学条件与资源的利用问题,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好宪法学课程建设理念问题

  课程建设理念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在以往宪法学课程建设中,实际上有两种有偏差的理念在起主导作用,虽然没有人愿意公开承认这两种理念的主导作用:一是西方宪法及宪政理念。他们认为中国宪法理论既无体系也无创新更无特色,西方宪政国家才是世界宪政国家的榜样,因此,在宪法课程建设中主张以大量的西方宪法及宪政理论代替原有传统的宪法理论;二是前苏联国家宪法理论。他们认为维辛斯基的法学理论仍适应我国,况且我国五四宪法乃至八二宪法本来就是师从前苏联的。但从科学发展观看,符合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是宪法发展的生命,而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必然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宪法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敏锐地意识到宪法可能的发展方向及由此而带来的变化。有两点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一是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下一次宪法修改中必将写进宪法;二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必然影响宪法的修改和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好宪法学课程建设理念问题就是要纠正这些偏差。一是在制定宪法教学大纲、编写新的宪法教材时要把以人为本、宪法科学发展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一条主线贯彻始终。一俟修法成功,科学发展观就成为我国宪法发展的指导思想;二是要在宪法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理念,处理好西方宪法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的问题。以现代宪法眼光看,宪法在中国是舶来品。从清末“钦定宪法大纲”算起不过百多年历史,从新中国五四宪法算起不过五十多年历史,而较为持续稳定地实施宪法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借鉴乃至移植西方宪法理论亦无可厚非。中国的学者和教师要勇敢地承担起构建中国特色宪法与宪政理论的历史重任。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好宪法学课程教学队伍建设问题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学队伍。课程要建设好,一定要有结构良好的教学队伍。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法学专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高校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国只有3所高校招收223名法律专业学生,今天全国630所高校有近30万名在校法律专业学生。显然,教学队伍的职称、学历等结构比例和学科带头人与教学名师的培养都难以适应课程建设的要求强。许多高校的法学专业是近几年开办的,教师大多是近几年才毕业的硕士生,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或正在提高的过程中。这些因素如果说还不是主导因素的话,目前影响宪法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关键的就是高校的编制、利益分配制度。许多高校的校内分配方案都以教师的课时作为主要的计量标准,这样一来,除公共课外,每个专业教师都要上几门课程。宪法课程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是基础理论课,但课时不多,这门课程一般只能安排一名教师讲授。因此,要抓好宪法课程的教学队伍建设是有很多难度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好宪法学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就是要用统筹的根本方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的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科学研究和重新界定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专业师资结构比例问题,尽快摆脱目前比较普遍的一门课程只有一名教师的局面;二是必须改变目前高校以课时作为主要依据的校内分配制度,减低教师基本课时工作量;三是要把宪法学课程打造为精品课程,就必须要有师资储备,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就必须要有教授、副教授、讲师,要有博士、硕士,要有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好宪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构建问题

  从理论上说,教学内容是由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决定的。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法规,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反映。但在实践中,有关法学专业的教学大纲是由该门课程的讲授教师来加以制定的。因此,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质主要是由教材决定的。我国法学专业宪法学教材是在“文革”结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恢复建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八二宪法的颁布实施,肖蔚云主编的《宪法学概论》和吴家麟主编的《宪法学》成为法学专业的基本教材。这时期的教材主要是围绕宪法文本进行解释学意义上的体系构建。许崇德作为新中国宪法学博士点的主要创始人,其主编的《中国宪法》、《宪法》教材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法学院校选用的主要教材,其中的《宪法》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该教材介绍了宪法的基本理论、宪法产生发展的一般知识,重点对我国宪法文本作了正当性解读,紧扣宪法文本是教材的主要特点。周叶中主编的《宪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该教材首创了以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制度——宪法实施为主线的宪法学教学体系,在体系上有较大的创新。但该教材以西方宪法理论及宪政理论为主轴,与我国现行宪法及宪政实践有较大差距,文字也较抽象晦涩,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北京大学张千帆主编的《宪法学》则“尝试将世界宪政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宪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讲授宪法学原理和案例”,表现在内容上与以往教材有很大不同,即“世界视野”。但是,该书对我国宪法文本则采取种“唯我所用”的实用主义态度,这也符合他们的基本共识一是从比较实用的角度出发去谈论宪法学。当然,我十分欣赏该书的形式和体例。教材中有“案例评析”、“法理探索”、“经典导读”、“百家争鸣”等栏目。语言上也采取了叙述、议论和实例介绍等多样化方式。
  以上教材显然是中国目前几种有代表性的权威教材,这些教材各有千秋但毋庸讳言也存在不足乃至缺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如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未来中国社会发展、宪法发展的强大影响,在宪法学课程建设中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好教学内容的构建问题。一是在课程建设中无论是对宪法课本的处理还是对宪法文本的把握都要紧扣宪法教学大纲,这是不能动摇的;二是尝试新编一部既吸收世界宪法学与宪政成果又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核心,既紧扣宪法文本又有大量案例、事例和问题讨论的校本新教材,作为宪法学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宪法课本是基本及宪法文本是根本的理念,不能脱离文本讲课本,也不能丢开课本讲文本,要保持课本和文本之间的紧密度,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好宪法学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改革及教学手段现代化问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宪法学课程建设中一个容易被忽视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宪法学课程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主讲式是主要教学方法。根据童之伟先生的研究,中国宪法学教学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宪法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空洞,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宪法案例。这种现实状况导致了中国宪法学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从理论到理论,而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宪法学课程建设就是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有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就是要不断研究探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及案例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化工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宪法学课程建设中,我们探讨总结了“六段”式教学模式,就是宪法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着重抓好“六个环节”,即提出问题、指导自学、一般性讲授、讨论提问、分析洼讲授、课堂总结。教学中的这六个环节,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当然,这“六个环节”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本人已在另一篇文章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采取这六个环节,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完全按章节讲授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六个环节”可以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完整地使用,也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我们认为,任何教学模式都不能孤立、机械的照搬照套,都必须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是宪法学课程建设的好帮手。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大量的图片、图表,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网络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及师生的互动,这正是宪法学课程建设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好宪法学课程教学条件建设及资源利用问题

  教学条件和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践教学环境和网络教学环境等。宪法学课程的教材分两种情形:一是采用国家统编教材,如许崇德主编的《宪法》,又如周叶中主编的《宪法》;二是前面已论及,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贯穿在宪法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并按照新大纲尝试编一部吸收世界宪法学与宪政成果又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核心,既紧扣宪法文本又有大量案例、事例和问题讨论的新教材,作为宪法学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为加强宪法学科与课程建设,需要购进如许崇德、周叶中、张千帆等人主编的教材及沈宗灵、龚祥瑞、王世杰、何华辉、韩大元、周伟、童之伟、杨海坤、李龙等国内知名宪法学家的专著及一批西方宪法学和宪政译著,供教师研究和学生学习借阅。还需要汇编和选编一批宪法学参考资料,如《宪法案例》、《中国宪法事例》。实践教学环境如旁听人大会议、参与选举工作、针对公民意识、宪法意识等社会热点问题制作与发放问卷调查,并分析研究。还有模拟人大代表选举、模拟人大常委会开会、社会实践与调研、学术沙龙与辩论赛等。网络教学环境要求不但有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配套资源在校园网上运行,如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习题、参考文献、各国宪法、我国各时期宪法等能成为网络平台上的资源,还有宪法与宪政或公法的有关各种特色学术网站能在网络平台上实现链接,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互动。这些问题都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统筹兼顾加以解决,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使教学条件和资源充分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