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浅谈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

时间:2023-04-12 15:22:00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发展的需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贯彻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如果只有记忆和模仿,就不可能有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文明,未来需要什么?需要创新。教育承担着创造未来的使命。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呼吁把“培养创造性”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型人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逐步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将创造力开发视为通向21世纪的法宝。新加坡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出一支有创造力的大军,使他们的创造力足以使新加坡成为“智力岛”。当今国际教育改革总的趋势: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

国与国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说到底是一种创新经济。今后知识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知识创新,其基础则是通过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强调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就把“丰富的创造力”作为其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时代的呼唤。

应国际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4世纪80年代,我国的创造教育悄然兴起。但是直到如今,我们的教育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我们所注重的是“复制型”人才,不利于或压抑创新精神的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相当薄弱。所以不少外国学者在评价中国学生时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刻苦,基础知识掌握好,但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不足。我们必须消除现行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为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创新型人才有赖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创造性的模范,其自身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非常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的教师将不断提高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创新型教师。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我们教育就是要将这种潜能发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我们无法预料你的课堂里是否坐着将来的能人和天才。但作为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十分重视学生的进步,十分重视学生身上哪怕是非常微弱的思想火花。须知:学生为了任何成就恰恰基于儿时不断闪烁的思想火花。创新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幼稚的,从点点滴滴开始的。只会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的人,只能复制,不能创新。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增强我们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科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主要素质,吹拉弹唱、打球照相、扑克麻将也是素质,但它不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它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作为教学目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增强我们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是指课堂教学由接受教育向自主教育的转变。我国目前的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接受式教育观的支配,不少教师仍把学生看作听命于教师指挥的消极的被动的对象,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毫无遗漏地传授知识给学生,课堂全由教师摆布,学生唯师是听,教师中心,主宰一切。这样的课堂培养学生的盲目性,依赖性,没有思维的空间,严重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课堂是不民主的,是专制的,弊端甚多,或者叫做多弊之端。我们主张是师生平等的民主的自主教育观。自主教育观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施教的前提,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和潜能的发挥,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真正作到民主对待每一个学生,培养主体意识,尊重主体地位,激发主体潜能,宏杨主体人格。这是课堂教学民主性的基础。

课堂教学民主性,也要求教师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氛围。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他每进行一次猜测、一次尝试,都可能犯一次错课。他自己必须承担这次错误。而轻松、活泼、自由、愉快的气氛,可以增强学生对错误的承受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其探究精神。让学生感到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才能毫无顾忌的进行猜测、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尝试,这才可能出现创新。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摆师长的架子,从而建立一种宽松、融洽、和睦的教学气氛。如果学生受到压力,处处谨小慎微,担心犯错误受到教师的嘲笑和责罚,只知道看教师的脸色行事,这种学生连有主见都说不上,如何能够创新?

课堂教学参与性认为,学生只有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其主体地位才会真正落实。没有参与,就没有感受,哪里来的思维,哪里来的创新?可以说,学生的参与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不断提高课堂参与性,教师要引导参与阅读,参与观察,参与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参与结论的归纳和演绎,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在学生的亲身参与过程中,才可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学生的需要,根据这些需要组织、创设教学活动。只有这样的活动才是学生愿意参与、喜欢参与的。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教学就变成了教师给问题,给思路、给解法、给结论的“注入式”教学。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毫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书呆子”。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的创新,他们的创新只是相对于原有的水平而言,或相对于同学群体而言,并不追求什么创造发明。因此,我们要求学生的参与并不是让学生在参与后取得一定的成绩,更主要是让学生以参与过程中,能独立进行思考,锻炼能力。获得经验,从而培养创新精神。有了创新精神,就有了进行创造发明的可能。

开放性是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和课堂评价标准的开放。开放实际就是不封闭,不凝固,就是创新。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我们的教学不能受课堂、教材的局限。要能广泛的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把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引人到课堂当中来,使学生拥有全面而广泛的基础知识。世界上没有无知识的创新,广博的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教师不但要尽量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组织课外活动来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扩大活动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学形式的开放,彻底打破“一言堂”,凡是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和学的形式都可以吸收和利用。评价标准的开放,课堂评价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标准,只要思维活跃,效果实在的评价标准都可以借鉴和吸收。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只有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