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期刊之家,学术咨询热线:18516839303
按期刊之家发行地区分类查找

理论创新 铸魂育人

时间:2023-04-14 11:30:22

3月26日,“用党的创新理论培育时代新人”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会议聚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主题主线,揭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普及基地”。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作“暨南大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启动仪式动员讲话,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李翰敏、暨南大学副校长饶敏出席致辞。

  实现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党的创新理论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时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创新的核心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以“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题作主旨发言,指明进行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提出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系统化、学理化、学科化的阐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创新党的理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进而用心、用力、用情做好新时代铸魂育人工作。

  南方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德军教授从生存的视野阐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他认为,中国百年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是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中国的理论创新史也是中华民族生存状态的变迁史。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生存状态的改变与中国的理论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化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坚定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周利生教授围绕“西方式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西方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领域的探索过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应运而生,担负起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才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从认清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全面性、发展性和育人性三个方面,阐释如何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培养时代新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新焦点,是未来一段时期党的理论创新的生长点。要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性质、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等方面进行概括以认清理论的全面性。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基于“以‘两个结合’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主题,首先指明“两个结合”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趋于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对“一个结合”的拓展,突出了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对党的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意义。其次,明晰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是“原本”与“副本”的关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隐藏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中,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物。最后,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中的现实问题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传光教授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向的思考”为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指向差异进行论述。他认为,可以把“中国化”理解为“具体化”,即“中国化”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由原理、原则转化为中国革命具体方针、政策的认识过程。“时代化”主要是以“世纪化”命名的理论创新,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肩负着“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使命。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尚旗教授围绕“人工智能促进人民精神富有”一题,指出人工智能一方面为党和国家了解当下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容易导致资本对数据、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垄断,阻碍技术共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建设。对此,他从制度、生产、分配、消费四个角度提出建议:要发挥制度优势,引领人工智能的社会主义应用;要赋能主流媒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要弥合数字鸿沟,提升文化建设事业水平;要深耕文化内容,发展数字化文化新业态。

  推动党的理论武装与青年工作同行

  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饱含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盼,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教授以“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方法探析”为题进行发言,认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除了要高度重视、有效完成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工作外,还要重视方法的科学运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继承中国百年理论武装青年的成功经验,创新新时代理论武装青年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方法,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凝心聚魂。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从理论的宣传普及角度去论述“如何理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他认为,要真正领悟“两个行”的深刻意蕴,必须结合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历史性成就和经验,从新时代视域中弄清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何能“行”、为何能称作“行”和为何能实现“行”等基本逻辑和内在关系,进而才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头脑,使其成为新时代好青年。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树荫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题展开论述,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总结出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百年历史进程及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肯定青年的先锋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等问题发表讲话,高度重视对青年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寄望青年要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表达了对青年的关心与期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国民教授围绕“以辩证思维培育时代新人”进行主旨演讲,认为要以辩证思维来培育时代新人,提出要从经典原著中悟出辩证思维,要从调研中明晰辩证思维,要在实践中提升辩证能力,要在思考中训练辩证本领。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聚焦“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怎样培养时代新人”和“青年怎样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实践资源”三个核心问题,认为时代新人应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备全球视野和紧跟时代前沿的基本特质;强调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时代问题、铸牢信仰之基、汲取奋进力量;指明青年要紧跟时代步伐,增强问题意识,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实践资源。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丰清教授围绕“用什么培育人”“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三方面展开论述。他表示,首先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培育人。其次要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高质量发展需求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最后,要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最后一公里,弄清理论、弄懂实际,并将二者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中源教授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新人需要厘清“人”的三个问题。首先,在定位“人”上,要明确生物学、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上的“人”内涵不同。其次,在把握社会主义的“人”的上,应以国家、人民和民族等整体概念或民族伟大复兴等整体性目标来建构“人”。最后,在解析社会主义“新人”上,要顺应发展潮流,凸显社会核心价值观,重视人文情怀。

  推进党的理论研究与思政课建设相融通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以高校思政课不够生动的现实问题为导向,认为高校教师要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一课程讲深、讲透、讲活,就要不断提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方位的认识;要学习好、运用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要走进理论深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理上、哲理上进行理论创新研究;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的新知识,将思政课程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融合。

  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小龙教授以“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题进行发言,概括了当下思政教师处于“政策机遇空前”、“规模急剧扩张”、“考核压力巨大”、“人才竞争激烈”等境遇,并指出当前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价值塑造与功利取向之间的矛盾,二是教学实施方式与学生心理特点之间的差距,三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差给师生互动带来尴尬,并分享了广东药科大学“互动式”教学改革探索的经验。

  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揭晓教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实践逻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进行阐述。当前,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与人的主体性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灌输与实现价值性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内容与个人价值判断之间的脱节三重矛盾。要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个体利益,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及重视思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把创新理论落实、落细、落小、落地。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以“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为题,提出要重视建设新时代“大思政课”和思政小课堂、发挥教学活动中基本要素的作用和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利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找出并解决课程疑难问题,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继红教授以“大思政课”为切入点,从“大思政课”的“地位之大”“主体之大”“对象之大”“场域之大”四个方面明晰“大思政课”的内涵。“大思政课”重在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其主体包含全党全社会的教育工作者,面向不同学段的学生,场域包括“思政小课堂”及“社会实践大课堂”。“大思政课”要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实践思维,立足两个大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映红教授提出,用党的创新理论培育时代新人要从四个着力点入手。一是为青年补足精神之“钙”,使其坚定理想信念以培元固本。二是把党史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使其重温奋斗历程以鼓舞斗志。三是让创新精神融入青年成长过程,促其加强理论研讨以守正创新。四是旗帜鲜明讲政治,使其发扬优良传统以凝心聚力。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华教授从创新理论和时代新人两个角度进行论述。他认为,理论来自时代的社会实践但高于现实,把理论等同于实践会造成对理论的误解和对现实的误判,因此,要厘清理论与现实的关系,防范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倾向。在培育时代新人上,他强调需要把握住思政课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总体性与阶段性、时代性与前瞻性这三对关系,讲好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此次会议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来自广东省社科联、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400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会。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