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4 09:09:31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因此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升,但依然还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以2022年为例,我国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12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386.5亿元。一直以来,党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问题,强调要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202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现在,历时近三年的普查工作已经进入全面收官阶段。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这个术语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有些陌生。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呢?简单来说,这项普查就是针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进行调研勘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以便用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
本次普查共针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6大类23种灾害,获取了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产业、资源和环境等6大类27种承灾体数据,总数达数十亿条。
国务院普查办主任、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郑国光:“人财物越集中,受灾损失就越重,风险越大;减灾能力越强,风险就越低。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对致灾因素、承灾体和减灾能力都进行调查。”
本次风险普查的目的,就是要摸清这些致灾要素,弄明白隐患在哪里,可能会危及多少人群、多少建筑,救援力量需要多少、该如何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对风险隐患、抗灾能力有清楚的认识,牢牢掌握自身的“家底”,才能有效预防、合理处置自然灾害,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涉及到包括应急管理、地震、自然资源、气象、水利、林草、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本次普查在国家统一部署下,从到各省、市、县级通力协作,应急管理部门统筹推进,各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用实地探访结合高科技的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对各个领域展开全面摸底。
国务院普查办评估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赛霓:“从普查的角度来说,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风险评估项目。我们这次区别于以往国际上已有的工作,非常重大的一个差异是它的体系性,它的整体性非常强,也就是它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而且它的规模、尺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不同部门掌握的数据汇总到统一的数据库,可以实现各类数据的互通和共享,更有效预防灾害发生。比如,住建部门获取了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以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掌握了建筑结构、楼龄等重要信息;地质部门通过对2081个县(区、市)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掌握了全国28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数据。而结合这些数据,就可以判断地质灾害是否有造成房屋垮塌的风险,预先防治。
江西瑞昌市作为全国试点之一,在2020年率先开展风险普查工作,近三年来共发现了5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也对隐患点区域内的建筑进行了评估。
瑞昌市远景村村民周丽华家的房屋建在一座土丘旁,离土丘只有几米的距离。每到下雨,土丘的土质就会疏松,有的地方还会垮塌,极大威胁着周丽华家房屋的安全。经当地应急部门评估,需要尽快治理。经过近4个月的施工,一座防止山体滑坡的设施,消除了周丽华和邻居们的安全隐患,让他们在下雨天也能睡上安稳觉。
边普查边应用普查数据,对一些风险隐患及时处理是本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一个特点,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增设森林防火设施,修复海岸线预防风暴潮,等等。进行这样大规模多部门的普查,将普查数据汇入统一的数据库,也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畅通。
杨赛霓:“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相关的理解、定义、技术规范、评估方法和一些做法措施以及相应的法规,需要非常系统地梳理,使得整个普查工作能够在一体化的架构下得以顺利推进,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国家灾害防治工作相当大的进步。”
以前各部门在合作方式和掌握的数据方面存在一些差异,通过本次普查的数据整合,建立起了各部门之间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理清了流程,厘清了责任,有利于指挥部门统一调配资源、协调各部门行动,也可以让灾害发生之后的治理更加有效。
这里是福州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大厅,在这里,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实时汇总在这块智慧大屏上,指挥部可以据此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作出最准确、高效的应对。在自然灾害的救援工作中,普查数据和实时信息不但对指挥中心至关重要,对一线救援队伍的行动也有着极大帮助。
福建省防汛机动救援支队队长郑志军:“我们早期在救援的时候,没有数据支撑,很多是直接向周边群众通过喊话来解决导向问题。灾害发生以后,我们第一时间要到哪里去救援,要把群众转移到哪里,这些数据对救援队来讲需要清晰的布局,如果没有布局的话,我们在救援过程中就是盲目开展救援工作。”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成果不仅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防灾减灾工作中,也为相关模型研发工作提供了权威的数据支撑。相关研究人员利用本次普查数据,陆续研发了一系列应用系统和平台。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福建省陆地灾害监测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路:“我们基于这次灾害普查,构建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控与智慧减灾平台。这个平台里面包含了风险防控的6大模块,分别是风险监测、风险辨识、风险预估、风险量化、风险处置和风险管理。”
福建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研发的这套智慧减灾系统,可以对潜在的灾害风险提前进行预估和研判,并根据风险演变趋势进行动态追踪,能更有效精准地指导备灾救灾。
本次普查不仅为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摸清了家底、夯实了基础,也锻炼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对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杨赛霓:“我们通过这次工作,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支(技术)队伍,他们能够很熟练地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隐患评估、减灾能力评估、灾害评估这些工作。也要建立起常态机制,使得我们整个工作机制能够长时间持续下去。”
在本次风险普查的过程中,各地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科普活动,强化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建起一道抵御自然灾害的人民防线。
防灾减灾工作事关群众根本利益,需要长抓不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也要常态化、更细致深入地推进。未来,相关部门将依据本次普查的成果进一步开展各项工作,包括建设常态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估体系、广泛应用普查数据成果等,使我国的灾害防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郑国光:“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防灾减灾救灾放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必须抓紧抓好,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少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这次普查,摸清了家底,排查出了隐患,打通了体系,提升了意识,为接下来的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坚实的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不断强化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我们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