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3 10:07:28
如何将长篇大论的论文精炼至期刊所规定的篇幅之内?又怎样将长时间累积的原始素材浓缩为论文的寥寥数语?这无疑是令人颇费思量的问题。然而,有时过于精简又可能导致论文显得内容贫瘠、分量不足。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两难的处境呢?哈利·沃尔科特在其力作《质性研究写起来:沃尔科特给研究者的建议》中,为我们提供了四种缩减论文字数的有效方法,以供写作者借鉴与参考。
一、剔除离题论证,聚焦核心议题
当你与论文保持一定距离后,便能更清晰地看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离题论证等瑕疵。你或许会突然发现,某些初时提出的问题或议题在后续并未得到深入探讨,或是你仅仅围绕某个自己感兴趣但编辑和读者未必关心的问题大做文章。此时,邀请同僚提出具体批评与建议,往往能助你发现这些问题所在。但需注意,若未明确告知对方你的需求,他们可能因礼貌而保持沉默。
更明智的做法是,选定某一具体题材,深入聚焦撰写,并探讨这些范例如何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作出普遍解释。例如,选择若干个自己能够驾驭的“单位”作为研究焦点,以其某一年度活动中的特定部分,来代表你费尽心力收集的大量资料,而非全盘呈现一整年的所有资料。具体而言,可聚焦于班上某一位学生而非全体学生,试验前后的某一现象而非试验中的所有情况,或对某一关键事件进行聚焦分析而非将所有事件都视为关键。这便是研究写作中的“逐鸟解题”策略。
二、精简例证与叙事,避免冗余重复
仔细审查论文中的多重例证、微型叙事或其他论证材料,剔除不必要的重复,仅保留最具说服力的部分。通过摘要的方式概述你所发现的普遍模式,并选取一两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或许你很想保留那些紧密相关例子间的细微差别,毕竟这些是你深入研究资料后发掘的宝藏。然而,这些在你看来意义重大的细节差异,对于没有同样第一手经验的读者而言,可能微不足道,难以激起深刻共鸣。例如,质性研究者在将访谈对话转化为文字时,虽然能“听见”受访者的声音,但读者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对他们而言,这些只是冰冷的文字,而一再重复出现的相似文字只会令他们感到厌倦。
在撰写初稿时,不妨大胆地将所有辅助材料记录下来,待修改时再大刀阔斧地精简。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压缩和优化论文初稿,而非决定哪些材料应纳入其中。若例子过多,可尝试整合或删除,这相对较为容易。但若过早删除例子或说明,后来发现需要补充时,再回头查找笔记或其他信息来源,则会费时费力。此外,随着文本的进展,你对引文与微型叙事的选择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务必为原始资料做好标记以备查验。
三、优化段落开头,提升阅读体验
仔细检查每一段落的开头、每一节的第一个句子、第一个段落、每一部分的第一节,乃至整篇论文的第一部分。许多论文初稿的开场白往往如同暖身运动,虽然有助于作者逐渐进入写作状态,但也可能让部分读者失去兴趣。因此,最好直接写出论文的核心观点,开门见山。
许多人习惯于使用“本研究的目的是……”作为开场白。在学术写作中,“本文”“本研究”等词汇的使用频率极高。如果可能,请将这些词汇找出来并删除,因为读者不会忘记他们正在阅读的是“本文”或“本研究”。
四、识别可删减或转移内容,优化论文结构
在缩减论文字数时,可寻找论文中是否有可整体删除或转移至其他写作计划的部分。例如,若研究方法部分讨论的主题过于宽泛,便可将其独立成一篇新的论文。你可能会发现,大段落的文字(如整个段落、章节)较易删除,而小段文字则难以割舍。因为过多细微的删改可能会让你担心论文变得支离破碎、前后不连贯,甚至破坏了整篇论文的主旨或结构。因此,在精简过程中需保持谨慎与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