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6 09:56:09
在文献综述的撰写过程中,众多作者常会遇到文献查找的困扰,不清楚如何围绕选题精准搜寻文献、筛选合适的文献,或是面对海量文献时,难以合理划分研究维度,致使文献梳理显得杂乱无章。为此,我们依据“5W”(Who、When、What、Where、Why)原则,并结合C刊论文的实例,归纳总结出五种文献梳理的逻辑框架,旨在助力大家从多维度系统把握研究议题,引导大家从对象、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文献梳理的切入点,从而构建出既全面又深入的文献综述。
一、Who(谁):聚焦“研究对象”与“研究者”
“Who(谁)”在此包含两层含义——“研究对象是谁”以及“由谁进行了研究”。其中,“研究对象是谁”指的是选题所关注的具体对象,既可以是特定人群,如大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农民工,也可以是特定组织,如农村基层党组织、世界银行、高校学生社团等。在遵循这一逻辑进行文献梳理时,我们首先要清晰界定研究对象的定义与范畴,随后再检索并梳理前人对该对象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已有研究揭示的对象特征、需求、行为模式及心理状态等。例如,《迷失抑或救赎?——当代青年“求神拜佛”现象的群鉴、成因与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第9期)一文,从标题即可看出研究对象为“当代青年”。但在文献综述中,这一范围需进一步细化。鉴于文章聚焦于“求神拜佛”现象,而该现象在现实中主要集中于“90后”“00后”青年,因此作者在文献梳理时将对象明确为“‘Z时代’青年(1995年至2009年)”,并围绕该群体的“文化与行为特征”进行了深入梳理。
第二层含义“由谁进行了研究”则强调关注选题所涉及的关键学者、研究团队或机构。在此逻辑下,我们需先明确研究主题涉及的关键人物或机构,尤其是该领域的先驱与主要贡献者。通过识别这些关键节点,我们可以追溯并梳理他们的研究成果、观点及理论,为文献综述提供丰富素材。这一逻辑特别适用于新兴研究领域或鲜有人涉足的课题。例如,《“师生合作评价”对二语写作质量的影响研究》(《外语教学》2023年第3期)一文,选题涉及“师生合作评价”与“二语写作质量”两个变量。其中,“师生合作评价”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提出,且目前研究该理论的学者较少。因此,作者在梳理相关文献时,重点关注了文秋芳、孙曙光两位关键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When(何时):依据时间脉络梳理研究主题
当面对选题难以确定文献梳理逻辑时,我们可以从时间维度入手,把握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时间脉络,识别关键时间节点与转折点,为文献梳理提供时间框架。在此逻辑下,我们首先要明确研究主题在时间轴上的起点与终点,以此划定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例如,若研究主题聚焦于近二十年的人工智能技术,则需收集2000年至今的相关文献。随后,可将这一时间段细分为若干阶段,如每五年为一阶段,分析各阶段内的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清晰展现研究主题随时间的演变趋势,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学者观点的变化,从而全面呈现研究的动态发展。以C刊论文《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的文献综述为例,该文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展开,作者根据战略自2013年提出至2015年的发展历程,分阶段梳理了不同时间点的研究重点,如初期关注战略考量、中期探讨建设切入点、后期研究具体措施,整个文献梳理过程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三、What(什么):围绕选题核心概念确定梳理方向
基于“What(什么)”的逻辑进行文献梳理,关键在于明确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的核心构成及关键概念,这通常涉及对关键词的识别与界定。因此,这一逻辑要求我们从定义和描述研究主题的核心概念出发,准确把握研究问题的本质,以确保所搜集的文献与选题高度相关。通过明确“什么”,我们能够更精准地定位相关文献与资料,避免在无关领域浪费精力。例如,在研究“人工智能伦理”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该概念涵盖的方面,如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等。随后,通过广泛的文献搜索,收集与这些关键概念相关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文献中对核心概念的定义、描述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研究观点。以C刊论文《基于扎根理论的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影响因素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年网络首发)为例,该文研究平台型市场垄断的影响因素。在此之前,作者首先明确了“平台型市场垄断”的定义及其与传统市场垄断的区别。基于此,作者将“平台企业市场垄断概念界定”作为文献梳理的一个维度,从法律、市场行为、权力、公共利益等多个视角梳理了传统产业市场垄断的界定,并从结构、行为等角度对平台型企业的市场垄断概念进行了界定,从而构建了与研究问题核心概念紧密相关的全面理解框架。
四、Where(哪里):明确主题所在的空间或研究背景
“Where”在此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物理空间上的定位,如城市、乡村或特定国家和地区;二是虚拟空间,如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三是研究主题所处的具体语境。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我们界定研究的边界,识别出与我们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从而筛选出最恰当的资料。同时,通过分析不同地理位置或相似语境下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揭示出研究主题在不同空间或语境下的特点与差异,为文献梳理提供多元化的视角。为便于理解,我们将以“物理空间上的定位”为例,展示基于“Where”逻辑的文献梳理内容。例如,《青年农民工县域城镇化的第三条道路——基于长三角地区青年农民工的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24年第7期)一文,研究主题为“县域城镇化”。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围绕这一主题,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两个物理空间的角度进行了文献梳理。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主要表现为返乡城镇化,而东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则集中在本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作者通过这一梳理方式,全面呈现了不同空间维度下“县域城镇化”的已有研究成果。
五、Why(为什么):通过自我提问拓宽文献搜索范围
在难以找到相关文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Why(为什么)”的角度出发,通过自我提问来拓展文献搜索的广度与深度。这是一种深入挖掘研究主题及相关文献的有效逻辑,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研究背景,还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研究方向与视角。相较于前几个逻辑,这一逻辑更具挑战性,因为它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确定研究问题后,我们可以通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来明确文献检索与梳理的方向:一是为什么这个研究问题重要?这一问题能帮助我们认识研究主题的重要性与背景,从而找到基础性的研究文献;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或问题?这一问题则能促使我们深入挖掘特定现象或问题背后的动机、原因、影响因素及因果关系等,进而启发我们寻找支持文献梳理的理论依据,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支撑。以《基于扎根理论的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影响因素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年网络首发)为例,该文在文献梳理中,基于“为什么会出现平台企业市场垄断”这一问题,确定了“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形成机理”这一梳理维度。作者分别从双边市场理论、网络效应理论和数据要素等角度,梳理了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成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基于“5W”原则提出了文献梳理的逻辑框架,旨在帮助大家实现高效有序的文献搜集与整理。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只需结合“5W”中的两个方面,即可确定一篇论文文献梳理的两个维度。例如,《基于扎根理论的平台企业市场垄断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便是通过融合“What(什么)”与“Why(为什么)”两层逻辑,成功实现了层次分明的文献梳理。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其他网络渠道,仅供欣赏,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如有涉及到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email:mlunwen@163.com),我们核实后会立刻删除。